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教育   11838篇
科学研究   778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69篇
综合类   480篇
文化理论   55篇
信息传播   84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593篇
  2014年   1164篇
  2013年   873篇
  2012年   940篇
  2011年   1125篇
  2010年   1013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870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481篇
  2004年   501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WWW中文信息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家恒  宋文中 《情报学报》2002,21(5):532-536
本文采用一种基于词的归类技术。在类别词专指度的计算中 ,考虑了类别词在语料中的频度、集中度和分布性等因素。根据HTML语言的标记特性 ,应用三维加权分类算法计算类别权值。采用Bayes公式变型 ,计算WWW中文信息文件归类可信度 ,并按可信度最大归类。对 10 8篇试语料进行测试 ,封闭测试的归类正确率为98 1% ,开放测试的正确率为 83 3%。  相似文献   
42.
陶渊明的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联绵词 ,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而是这两类词的召唤特性和陶渊明的审美观的宿命的遇合 ,其结果自然形成了这两类词在陶诗文中的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43.
44.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尘世中的  相似文献   
45.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图书馆专门政策为样本,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结合关键政策内容,分初创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全面探索阶段探讨了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阶段性主题词变迁。研究发现,在图书馆业务工作方面和事业发展方向上,政策主题出现明显改变,呈现了图书馆从印本文献时代到数字资源时代的角色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46.
鞭长莫及·望尘莫及错例:虽说老孙头在村里威望很高,村民之间的许多矛盾经他出面调解都能平息,但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纷,他也感到望尘莫及了。辨析:这里的"望尘莫及"应为"鞭长莫及"。  相似文献   
47.
125."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  相似文献   
48.
138.淮河流域的"颍河"和地名"颍上县",不要写成"颖河""颖上县"。139."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如"向王队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授于"则是从被授的东西着眼,如"把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于王队长"。  相似文献   
49.
清末朱祖谋校刻的<草窗词>,是传世周密词集校勘最为完善的版本,可是当时刷印很少,传世极罕.本文系为周绍良先生旧藏朱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所撰写的跋语.<蘋洲渔笛谱>应属周密手定词集,而<草窗词>乃是"后人掇拾所成".由于<草窗词>较<蘋洲渔笛谱>多增一些篇目,加之传世<蘋洲渔笛谱>在明朝即已有缺落,因此,要想为周密词编纂一部好的定本,只有将<草窗词>与<蘋洲渔笛谱>合并为一书,并出校注,这正是朱祖谋校刻这部<草窗词>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50.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北宋蔡襄书"云想"作"叶想".然未为人所注意.清人王琦认为是蔡氏落笔之误.另外,对于三首诗的本义,历来的解释都以为是咏人.本文从"叶想"非误的观点出发,重新论定三诗的本义为咏花之词.咏花为主,暗寓咏人.纠正古今说诗者对此诗本义的整体位移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