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时间已到3点半了,儿子还没有回家,我开始有点心神不宁.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学校离家很近,也就七八分钟的路程,但要横穿一条大马路,所以,儿子上学基本上是我们接送,求个心安.今天我想偷个懒,早上就跟儿子说好了,下午放学让他自己回家.3点15分放学,这个时候应该到家了.  相似文献   
22.
现象学范式符号学强调身体(感性),而非言语(理性),作为意义产生中心的价值,具体到文学文本解读,身述体对人述体的超越,也即激情对理性的超越,便构建出一个更为完美、更具张力的意义结构空间.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主人公柯希莫的一生:"离家出走"(确立自主关系)→"杀野猫"(自为的个体→"爱邻人","寻求爱情"(追逐理想>)→"升入天空"(弃绝大地),始终符合激情结构,即(行动,激情,行动),在他的每一次身份转变中,身述体都是意义产生的中心.这导致个体本真、自由的存在,也正是激情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23.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去东北伯父处读书。这次离家对周恩来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自己认为:“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相似文献   
24.
周福峤 《班主任》2006,(1):35-36
一天,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和父母拥抱.学生听了,不解地望着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  相似文献   
25.
艾丽的告别     
引言:孩子长大了,终将飞离父母温暖的爱巢,去迎接新事物,结交新朋友。文中的Ellie就是其中之一。在离家旅行前夜,她辗转反侧,想着要离开家,离开亲爱的家人,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6.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学生们都纷纷发言赞美自己的妈妈,唯独坐在窗边的袁风同学泪流满面。我一愣,旋即想起了他的不幸,原来在他八个月时,他的妈妈就离家出走,一直由爸爸带大,是个缺少母爱的孩子,可能是同学们的发言,勾起了他对妈妈的思念。我慢慢地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轻轻地温和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之后,我对他备加关爱,如下课了我总会找机会去摸摸他的头,或是带他到办公室洗洗脸,或是帮他把系歪的红领巾扶正,或是给他缝脱了线的书包……让他感受到温馨的母爱。  相似文献   
27.
"现在的孩子'没有缺点',谁也说不得,一说就跟你急,甚至离家出走,产生严重后果."常听到同事在办公室发出这样的抱怨.确实,现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宝典,有些孩子一味生活在教师的赞美声中,要么脆弱得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与伤害,要么"天下唯我独尊",谁也管不得、说不得.  相似文献   
28.
2001年9月12日,我第一次出门远行,来到了离家千余里的省城读大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大哥大嫂南下做工。我们都去了离家同样远的地方。他们在外面每天挣的钱,就只有我在学校一天的花费那么多。(我把我的学费摊在每一天上来计算。)身体好的时候,厂里效益好的时候,他们就拼命地加班。  相似文献   
29.
1969年春天,我离家远行。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有大批城市青少年在多数不自愿又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以军事动员的方式被送到偏远的乡村。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梦珂>,重回女性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以私人空间为横坐标,社会公共空间为纵坐标,考察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离家"后的活动空间,来探讨女性失去主体意识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