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中国的数学文化很自然地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文化,使得数学以“国家管理文书”的面貌而存在。隋文帝建立科举制度,功利性的考试文化侵入数学。清代专制统治下的文字狱,使得考据文化与数学联姻。长期的封建皇权统治,对中国数学发展带来诸多的束缚。缺乏社会民主和学术自由,成为中国数学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2.
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已接近末期,历史贬抑甚多,本从另一个角度,对其影响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3.
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归属于文学研究领域,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则划归于历史学研究范围,因此文史两学科的研究者往往习惯于在各自的领域内选题爬梳,较少跨出学科边界,专题性研究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深入检讨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令人可喜的是,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一书的问世,以其难能可贵的驾驭跨文史两学科研究的深厚功力,对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进行了专题性的探讨,不仅为我们分析唐代文言小说繁荣  相似文献   
114.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15.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位女将军、女诗人、女政治家,但真正的女状元,却只有一位。 古代的女人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因为历朝历代的法律都规定了科举的性别——男,女人考秀才就是犯法,要吃官司,而且弄不好还要砍脑袋。所以,在科举制度统治中国的前1200年里,一个女状元都没产生过。  相似文献   
116.
考试     
说起考试,恐怕无人不晓,从古至今,中国历来都是一个“考试大国”。自古就有以“八股文”为代表的科举制度,金榜题名成每个读书人的梦寐以求的事,历史上,像“范进中举”般喜极而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发展到现在,考试愈发成了检验现代人才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7.
<正>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8.
扬子 《老年教育》2010,(9):49-49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过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0.
王庆 《中国教师》2009,(5):27-28
<正>《大学》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章,经过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学》同《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书",是元代以后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读书,是读书人的"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通过《大学》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学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