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了。他的头发有点花白,可他每次都把头发梳向后脑勺,显得特别有精神。爷爷方方的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当他笑起来的时候,皱纹不但没有让他显得苍老,反而让他的脸很有立体感。爷爷个子不高,由此还产生了一个笑话:因为爷爷从前在组织部当了好多年部长,所以他的个子就"不长"了。哈哈!  相似文献   
22.
李雪峰 《新读写》2013,(11):16-16
读曹易伦同学的文章,第一感觉是他把自己要写的人物读透了——这两个人物不是纸上的.不是历史和故事中的,而是行走在曹易伦的心底,他不仅了解人物的形象,更洞察人物的性格:这是曹易伦把人物写得透彻心扉的巧处,他懂得从性格着笔写人,比从相貌和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去不厌其烦地描绘来得简便,而且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更具立体感和形象感。  相似文献   
23.
陈治勇 《语文知识》2014,(11):51-53
语文教学包含实用、审美、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合为一体,并非割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其有机结合,具体到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可当下的说明文教学普遍侧重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与应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说明文在审美、智力发展等方面所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受说明文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更是应试的杠杆使然。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已然是大多数师生教与学的“准则”。  相似文献   
24.
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因其答案的唯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有句话叫做"成也审题,败也审题。"以下介绍几种选择题型,以供参考。1.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有"最主  相似文献   
25.
以墨线勾画出蜗牛的背壳。以淡墨略染蜗牛背壳的结构以加强立体感,以赭石色画蜗牛的肉质身体。  相似文献   
26.
本文借助对雕塑美静中寓动、凝练而富有概括性和象征性等诸多特点的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京剧《曹操与杨修》中运用现代技术对雕塑美的多角度表现,及雕塑美在剧中所起到的推动剧情发展、升华人物形象、深化矛盾冲突等作用,从而在美学角度上探讨了该戏在舞台表演上的创新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7.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应有立体感,给读者以立体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小说必须塑造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用通俗而形象的话说,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站起来”.富有立体美。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就是“站起来”的艺术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28.
上学期的最后一天,在学校翊教厅的门口赫然竖起了几块引人注目的展板。走近一看,展板上展出的是我校A七班学生精心绣制的色泽鲜艳、构图生动、充满立体感的“丝带绣”作品。  相似文献   
29.
黄方遒 《考试周刊》2009,(12):43-44
一、透视学的出现与发展“透视”一词是西方概念,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物体的绘画方式。画出的物体看上去就象在一个视点看到实际情形,物体具有立体感,具有离观者越近。显得越小的空间关系”。透视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相似文献   
30.
《课外阅读》2007,(11):I0001-I0001
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放在一张桌子上根本就看不出来它的存在,但是如果这些白纸到了某些折纸高手的手中,就能变成一个个立体感极强、棱角分明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