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8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若愚 《武当》2008,(2):I0001-I0001
金松杨氏太极拳培训研究中心(简称金松中心)建于1988年。创建人松绪金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好武。师从杨健侯之弟子金锡武(满族,1881-1963年)老师习老架杨氏太极拳、械、散手;从杨澄甫之弟子崔毅士(1892—1970年)老师习杨澄甫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从杨少侯之弟子吴图南(蒙族,乌拉布,1884-1989年)老师习杨氏太极拳小架。  相似文献   
82.
铁民 《健身科学》2009,(12):7-7
叶曼是胡适器重的女才子,是南怀瑾盛赞的弟子,是三毛、林清玄推崇的大师,是当今极少将儒、释、道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叶曼大师95岁高龄,却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堪称养生有道。  相似文献   
83.
庐州客 《精武》2009,(6):56-56
在上海卢嵩高大师的心意六合拳传系中,白恒祥老师是其关门弟子,深得拳法技艺精髓,由于其十分珍惜得来之拳法,极少外露,传人也少,在上海心意圈里皆知其“保守”,在他的传人中有一位弟子深得其喜爱,较全面地继承了白恒祥老师的技艺,他就是安徽合肥的张宁卫先生。  相似文献   
84.
郭树璞 《武当》2009,(10):6-9
该功法依据武当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掌门李诚玉道长口述整理而成。本人是李道长的嫡传人室弟子,在每次上山之时都要聆听恩师讲文太极养生之理论,我对其中十八养生法感受颇深,原因是简单易学易懂,只要坚持锻炼,则功效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85.
叶楠 《围棋天地》2001,(8):51-51
邹俊杰、王磊输了,输给了一个12岁的孩子;邵炜刚、丁伟输了,输给了还没人段的棋童(也是12岁)。听起来是奇闻,却决非笑谈,这惊人的一幕就出现在清风弟子训练营。  相似文献   
86.
袁枚于嘉庆元年为<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所题二跋系集外文,提供了两次女弟子杭州湖楼诗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与会女弟子的姓名与概况,从中可见清代中叶女子为诗风气之一般,自有其价值.但由于二图不是完全写实,于与会者或有意增减,或无意健忘,而且把两次诗会的时间记错,与其著作记述矛盾,使后人读图产生困惑,有一定误导作用.本文对二跋进行了考辨与考释.  相似文献   
87.
桑思奋 《山东教育》2005,(32):59-60
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永远地走了,他把宽厚儒雅的笑容永远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88.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凝聚成我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桐城派文人皆具有极其强烈的经世思想,以桐城三祖、姚门弟子以及曾国藩及其弟子们为例,他们虽处于有清一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经世思想之社会思潮表现出怎样的显隐起伏,他们都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力图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随着列强入侵国势衰微,桐城派经世思想又与爱国精神相融合,抒发变革图强的时代最强音。桐城派之经世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89.
孔子识人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孔子经常在众弟子面前表扬颜回,众弟子不服气。学堂里有时丢东西,那些贵族子弟硬说是颜回偷的。孔子深知颜回的为人,为了证实不是颜回偷的,要考察一下颜回。  相似文献   
90.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