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85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凌雪  洛桑单增 《收藏》2011,(6):107-110
西藏铜币始铸于1909年,停铸于1953年,是地方流通货币种类之一。它的发行在西藏地区曾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不同时期西藏铜币上的文字及图案都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纹饰及其特点一方面展示了铜币设计者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藏地区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2.
李晶  孙忠梁 《收藏》2011,(10):128-133
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所用的墨锭,其内涵极为丰富。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人们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竹木简牍等都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到汉代,制墨工艺已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123.
时光荏苒,巳过去24个年头了。记得那是1987年春天,正值春耕大生产季节,安徽望江县太慈乡(现改为太慈镇)竹山村农民在开挖瓜禾墩时,在距地表深约0.5米处挖出两件硕大香炉似的铜器,当时他们感到很稀奇,虽然不知道这叫什么玩意儿,但是却晓得是件古物,也不知叫什么名字,作什么用,甚为纳闷。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县城,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当即派员赶赴现场察看,一看原来是两件古代的青铜鼎,很是珍贵。经过向  相似文献   
124.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1,(11)
栏目主持:王蔚华鉴定:《收藏界》文物古玩鉴定专家向专家借双慧眼给藏品讨个说法专家依据藏品照片得出鉴定结论,仅供参考。照片鉴定每件收费50元。如需刊登交流,另加刊登费100元。四乳四虺纹镜此铜镜直径16厘米。圆形,圆钮,12连珠纹钮座。座外有一圈左旋的栉齿纹与凸起的环带。两圈左旋栉齿纹内四乳四虺纹相间环绕四虺成S钩形身体,空隙处饰草叶及禽鸟纹。素宽平缘,镜体硕大。镜面绿锈、红斑自然,纹饰精美。年份为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125.
韩颖 《大观周刊》2011,(29):63-63,7
墓志是墓葬艺术中较为精美的一部分并以唐代为顶峰,本文选取唐代关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肖墓志纹饰为题,以关中地区自建国后出土公布的墓志拓片为材料依据,对其在初、盛、中晚唐的自身演变与伴生图像的演变作论述,并找出生肖原型、兽首人身、拟人生肖变化的和其伴生图像变化的节点。  相似文献   
126.
王长启 《收藏》2013,(5):104-105
文物部门曾在西安市长安区西周丰镐遗址马王镇新旺村分别征集到两批青铜器,一批为环带纹鼎,大中小3件,器型与纹饰相同,仅仅是大小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41.6厘米,口径36.5厘米,腹径36厘米(图1)。鼎为方圆口,方折唇,立耳,腹微鼓,蹄形足。腹上部有6道扉棱,间饰窃曲纹,下部饰环带纹,又称波曲纹;足部饰以扉棱与饕餮纹。腹内侧有族徽(图2)。  相似文献   
127.
尹钊  刘宝  张继超 《收藏》2013,(15):82-87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金银器的发展轨迹。这些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鎏、错等方法用于装饰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8.
程绍斌 《收藏》2006,(9):58-58
捡拾古瓷残片是我安度退休时光的方式。一日,在城郊一处依山傍水的工地,星星点点的残瓷碎片苦干,返家洗净擦干,分类整理,仿佛在触摸历史,破译古陶瓷蕴藏的文化内涵。修然欣赏其图案纹饰的精美艺术之同时,几番拼对比试,竟成全器。啊!  相似文献   
129.
“圜道”论自《易经》系统地表述出来之后,便广泛地散播开来。从哲学玄想到文艺创作,从科学研究到宗教信仰,从时空意识到社会历史,从宇宙理论到手工技术,凡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就可以发现循环观念的踪迹和影响。它作为一种理性观念的内在因素,渗透到社会理性精神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牢固的思维习惯而与整个中华文化熔铸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0.
中国彩陶上的纹饰,大部分具有地区性,是氏族集体的象征物,是作为“有意味”图形而存在的,这类纹饰一旦产生,在随后的发展中都有成系列性的逐渐抽象化的考古性的报告。这类纹饰的抽象化,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经历了“有意味的内容”、“有意味的形式”和“纯装饰性的形式”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