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85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1.
耕生 《收藏》2013,(13):70-71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  相似文献   
62.
汪曦曦 《收藏》2013,(15):52-56
鲁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十子,为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史料记载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朱檀喜爱文学,谦恭下士,颇得朱元璋喜爱。但他同时痴迷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炉炼丹,日日吞服,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导致双目失明,以至病入膏肓,不治身亡,时年仅18岁。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既恼怒,又悲伤,恼怒之余给了他一个恶谥——荒,因此朱檀谥号鲁荒王。朱檀死后,按照亲王礼制存今山东邹城城东北25里的九龙山南麓修建了陵寝(图1)。朱檀墓是明代亲王当中的第一座王陵,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亲王陵所沿用,而且陵园与地面积最大,地宫距地表最深,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此被称为大明亲王第一陵。  相似文献   
63.
杨玉彬 《收藏界》2013,(5):30-33
(接上期)四.玉璜5件,根据形制、纹饰的差别可分三式。Ⅰ式:青玉质,体扁平弧状,局部有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整的涡纹,弧腹、弧背、两端外缘部微起方折状扉棱,弧背正中近缘部有一圆穿。外弧径19厘米,内弧径11.9厘米,背宽2.9厘米,厚0.5厘  相似文献   
64.
丁哲  李思雨 《收藏界》2013,(5):35-40
战国是玉璧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此期玉璧承袭了西周、春秋的风格特征,又有区别于传统的变革创新,在形制、纹饰和工艺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汉代形成玉璧发展的鼎盛局面提供了极好的范式和基础。战国玉璧素为收藏家所重,然当今市面所见,优劣不一,真  相似文献   
65.
刘芳 《收藏界》2013,(5):57-59
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高31厘米,腹围80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优美,制作精细。罐直口圆唇,丰肩弧腹,足胫外倾,圈足。肩部两侧各一条形耳,白釉底上饰青花,胎体厚重,胎质细密。腹部主题纹饰为鱼纹。腹部一侧开光内有竖写五行楷书铭  相似文献   
66.
张海军 《收藏界》2013,(6):28-33
玉,一个美好的字,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给玉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作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着数千件玉器,年代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最为精美,而这  相似文献   
67.
李卫民 《收藏界》2013,(9):75-79
古玩界喜欢说陶瓷,其实陶器与瓷器有许多差异,陶器鉴定与瓷器鉴定也有许多不同。由于历史的、文化的、政策的原因,我们更多的喜欢瓷器,研究瓷器,因而陶器及其鉴定经常处于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68.
从神坛走向生活--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原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的原因.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制器尚象"的哲学思想、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以及政权的更替、统治者的意志对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9.
赵世瑜 《学周刊C版》2019,(7):159-159
欣赏教学是对青花瓷纹饰这类传统艺术的了解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拓展艺术视野,培养美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具体方法,激发学生对青花瓷等传统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青花瓷纹饰美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0.
李勤 《教育教学论坛》2012,(Z2):222-223
彩陶作为史前时期很重要的文化遗存,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中国艺术的形式基础,受到了不同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彩陶纹饰入手,对彩陶陶纹的抽象形态、装饰特点、构成组合部分及其纹饰的应用方面进行探究,论述了彩陶纹饰艺术中抽象形态点、线、面的艺术性,解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在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中找到美学规律,来正确认识史前先民们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