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方的五大美学史著作呈现出三种写作模式:完全客观型、完全主观型和主客观调和中以客观史实为主型。而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却只承认一种模式,即所谓客观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两本“片面”的主观型西方美学史是当前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82.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3.
王焱 《中国研究生》2011,(10):38-40
近年来,人文学科研究生质量下滑有目共睹,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因专业文献阅读欠缺所导致的学术积累的薄弱。前不久,上海某高校的一份硕士研究生生活状态调查显示,50.2%的硕士研究生经常上图书馆,40.9%偶尔去,6.9%基本不去,2%的硕士研究生从来不去图书馆,87.2%的硕士生表示主要通过网络这种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发达便捷的学术网络资源,对于研究生的专业阅读训练而言,扮演着典型的"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研究生靠检索、浏览关键词等快捷方式,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获得大量相关信息资料与文献,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研究生过于依赖这些二手的数字化文献,不愿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学术史与经典原著阅  相似文献   
84.
陈华文 《大学生》2021,(4):54-54
学习一门专业,通读该领域的优秀教材(教科书)是必由之路,也是快捷方式。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朱绍候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叶朗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简史》、徐新主编的《西方文化史》等,长久以来影响了众多的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85.
用"美(审美现象)是一种价值形态"这一理论假说,烛照美学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如柏拉图、狄德罗、克莱夫·贝尔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派美学等等,证明价值美学是解说美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视角;同时,考察美学史上的诸多现象,可以看到有不少美学家常常"不经意"滑入价值美学轨道,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价值美学观点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事实,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86.
本篇书评字简意深,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作者自认为是“有关美的形态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并逐章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7.
全行 《文化学刊》2024,(3):128-132
在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书写起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写起点与基本思想架构有着紧密关联,但对于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应当起始于何处何时的问题,不同美学史家见解各异。本文梳理了目前几种主流的观点,探讨了老子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开启式影响,并尝试得出将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书写起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8.
祥瑞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祥瑞基于汉代“天人”观念正式生成,其作为“意象”应释为“天人意象”。从汉代历史看,祥瑞意象全面表现于当时社会的时间、空间、礼仪三个维度:第一,祥瑞意象是汉代时间即历史叙述的主要标识,这使汉代历史具有想象与审美的特点;第二,祥瑞意象在汉代空间经验中既涉及平行维度(都城选址、宫殿命名、结构装饰等),又涉及垂直维度,即通过高台建筑与郊祀诗呈现祥瑞意象在“天”“人”之间的游移性;第三,祥瑞意象贯穿汉代封禅礼过程和朝贡体系,建构了当时社会灵光辉映的天下观念。据此可以看到,一个以祥瑞意象为主题的汉代美学时空最终得以呈现,这不仅有助于汉代美学研究真正成为与其时代精神更相匹配的形式,同时也为洞察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美学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9.
摆在眼前的这本厚厚的<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是作者韩进廉先生继<红学史稿>、<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丹心碧玉--史学家的贡献>等专著后问世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90.
近读胡健的新著《中国审美意识简史》,深感此著立论与构想都与现有的中国美学史专著不大同。它并不沉溺于细部的阐发,而把论述的重心放在整体显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上,亦即从审美和历史相融合的视角,来勾勒中国审美精神的本体特点及其历史演变的轨迹……这种研究思路颇具新意,因而十分宝贵,理应得到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