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0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543篇
科学研究   971篇
各国文化   538篇
体育   332篇
综合类   1264篇
文化理论   340篇
信息传播   3762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413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594篇
  2015年   1184篇
  2014年   3190篇
  2013年   2380篇
  2012年   2565篇
  2011年   4778篇
  2010年   3982篇
  2009年   2547篇
  2008年   3120篇
  2007年   2036篇
  2006年   1740篇
  2005年   1832篇
  2004年   1453篇
  2003年   1519篇
  2002年   1283篇
  2001年   1233篇
  2000年   798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102.
莫泊桑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同意自然主义的“绝对真实”论和浪主义的“浮夸作风”,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提炼和概括,重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探究。他的小说善于以凡人小事为题材,表现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03.
散经过一级分类与二级分类的历史过程而成为现在的艺术性散。散体基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体裁交叉的边缘性、本显在的“自我”性、题材质的非虚构性与“最不讲技巧”的艺术性等,认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实现对散的审美把握。  相似文献   
104.
艺术是生命的必然产物 ,生命的奔腾突进是艺术的内核 ,生命的活力与动感流泻到艺术品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品的构造成分和组织方式是动感的 ,是生命的舞蹈  相似文献   
105.
电视文学的出现为电视文艺百花园增添了诱人的色彩,而电视散文作为电视文学的一个品种,更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电视工作者和电视观众的喜爱。前不久,看了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颇受感动。一是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柳小丫形象;二是作品向我们提出了儿童辍学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编导运用电视手段和散文的文本有机结合,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电视散文《小路曲曲弯弯》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以小主人公柳小丫的视角反映了她辍学的前前后后。“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柳小丫的命运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随着她命…  相似文献   
106.
根据学术分类原则和客观发展原理,分析了国家和语言对文学类目的影响,建议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学类目架要中,适当考虑按语言类别划分文学类目问题。并提出体裁和语言结合的两种类目架构模式,认为先体裁后语言的类目安排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7.
邱处机和他的西行记--中西部古文化交流的重要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处机和他的西行记在《正统道藏》中有详细记载,它是我国12世纪上叶中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古文献。本文对其西行路线、邱处机的人格特征、道家情趣与境界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8.
电视在迄今为止所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是受众最多的。接受群众的广泛性,是电视文学社会性的深厚之根源。一部“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成书已近两千年,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要求是“藏之名山,传诸其人”(司马迁:《报任安书》),确实也没有寄希望有许多的读者。《史记》从成书至今,真正读完它的人数终归是很有限的。然而,《史记》一经改编成电视文学,观众远比读过《史记》全书的读者要多得多。不过,电视文艺的形象化的播映,是比苦读文字原书要浮光掠影得多,但也要少费时间、轻松愉快得多,所以,从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09.
110.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