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毛志高 《教书育人》2009,(12):80-80
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有关他的报道见诸各种媒体。上海东方卫视以“大师之光,烛照未来”为题做了档怀念节目。其中谈到一些小事给我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62.
陈韬 《上海教育》2013,(12):38-39
敬业乐道,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友爱互助,是维系古籍所生生不息的一脉学统。从师侍学,切问近思,良师一言一行,体现出来的就是精神;不知不觉,凝聚而成的就是传统。  相似文献   
63.
地处安徽最南端的黄山市于1988年建市,辖3区4县,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8.11万人。这里作为古徽州的所在地,不仅山水秀美甲天下,而且历史文化璀璨夺目,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鸿儒巨贤和领先文化,毕升、朱熹、程大位、汪机、戴震、黄宾虹、陶行知、胡适、苏雪林等在历史的星空上划过耀眼的轨迹,  相似文献   
64.
许多人一谈到快乐,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唏嘘,总觉得快乐应该存在于想象中和幻觉中,真正实现了,就不快乐了。 比如学生,毕业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但毕业的快乐常在于未毕业时,一旦毕业,快乐便消失了,有时反而来了悲哀。且不说告辞良师握别学友,先受了一番伤离之苦,出校后,有的专业不对口,有的寻职无着,种种困扰和痛苦接踵而至,原来,毕业之乐是决不在于毕业上的。  相似文献   
65.
良师     
乔鉴湫 《新读写》2010,(10):30-33
良师”的定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总是固执地说:“我的老师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良师。”  相似文献   
66.
李玉洁 《考试周刊》2014,(75):173-173
<正>从教十多年来,课间在办公室休息的时候,听见老师们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生厌学。其实学生天生对学习和进入一个知识的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兴奋和敏感性的,那么学生的天性是好学还是厌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就可能激发学习兴趣,变得好学。反之,厌学也是天性中的一部分,教育没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或施与不恰当的压力,学生就可能变得厌学。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把"厌学"当成一个棘手的问题,但绝不能随意把它看成一个心理疾病,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67.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特点出发,得出班主任应该先做学生的益友再做良师,并阐述如何做学生的益友良师。  相似文献   
68.
杨天举 《钓鱼》2014,(2):12-13
“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挥竿钓,执笔钓,收获康乐,为华夏鱼文化增光添彩,是我的夙愿。我非良驹而幸遇伯乐,2000年至今,从《体育时报·钓鱼专刊》,到精美的《钓鱼》杂志,都给予我丰富的营养和前进的动力。翻开笔者作品档案,一页页点数,统计一下,14年合计发稿167篇。《50元买个秘方》(2000年12期赵明荣责编)是在《钓鱼》发的第一篇稿,此后的5年里发稿60篇。我衷心感谢可亲可敬的编辑们——为作者做嫁衣、为作品美容的幕后英雄们,是你们的辛苦劳作,精心编辑,才有如此深受广大钓友和读者喜爱的《钓鱼》杂志。  相似文献   
69.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中学思政教师的良师益友,助力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一名教师由青涩走向成熟,由教学新手成为教学能手,进而成长为一方名师,有各种机缘巧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给了思政教师动力,以时证性、时效性、服务性、思考性、指引性五大特点,引领思政教学改革方向,助力思政教师专业成长,助推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70.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告诉我们为人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传道,授业,不仅仅是只局限课堂上的教学,不仅仅是下课后走人而不跟学生有任何的沟通,我们更应该重视后者:解惑,解答课堂疑问,解答对知识的疑问,解答对这门学科的疑问,甚至解答对大学生生活的疑问,对将来自己的人生的疑问。下面就浅谈一下笔者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