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篇
教育   410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相似文献   
42.
宗国倾覆,女子思归,《载驰》一诗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毛序》认为:夫人并未归卫,诗为设想之辞。然从东汉经学家服虔开始,诗坛有了别样的声音,他认为夫人"竟往卫也"。此后,朱熹、王先谦等学者都遵循服说而驳斥《毛序》。我们通过对字词新解——奠定感情基调;史料分析——驳"我所之";社会背景——礼制与情感的冲突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重申《毛序》说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3.
44.
西厢故事脍炙人口,作品也多,但人们对于老夫人的印象总是封建保守阻碍爱情的负面人物,殊不知老夫人在故事中并不总是如此的,在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变化是最大的。本文从故事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以家长线索来分析老夫人形象的演变,从原先的普通家长变为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封建家长,再变为维护封建礼教尊严的严酷家长,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干涉崔张自由恋爱。  相似文献   
45.
19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不断涌现,以李劼人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作家广泛地受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李劼人接受其中的"客观性""、典型性""、史诗性"等特征,受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影响,他结合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塑造了典型人物——蔡大嫂。  相似文献   
46.
徐蚌会战伊始,宋美龄立即前往美国寻求紧急援助;宋美龄这次出访活动的主要策略是,重点对马歇尔国务卿进行私人公关,企图首先说服马歇尔,然后通过马歇尔打破中美外交僵局,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争取即时的政治支持和进一步的军事援助,以便鼓舞国民党军斗志并稳定国统区民心。由于杜鲁门政府一致认识到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且病入膏肓,因此不再愿意积极涉入中国内战事务,由此决定了蒋夫人再度访美的使命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47.
自柏拉图起,双性同体概念便出现了,此后又经历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再发展,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可以说双性同体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迈克尔·坎宁安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男作家,对双性同体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以《达洛维夫人》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二者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该文欲对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坎宁安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8.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9.
赵利翔 《海外英语》2014,(19):215-216
该文综述国内近年来关于对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探讨,揭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阶级矛盾及女性问题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同时,对其他生活化的主题也初见端倪,指出其今后研究将趋于多角度,跨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50.
佚名 《教师博览》2005,(3):40-41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以熟人为原型“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当问到谁是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时,福楼拜这样答道。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婚姻悲剧基础上的,即福楼拜父亲的学生欧仁·德拉马尔。德拉马尔丧妻后,与农场主的女儿德尔菲娜结婚。德尔菲娜相貌美丽,却性格古怪,有极强的社交能力。在他们结婚不久,德尔菲娜就厌倦了乡村生活。她花费在珠宝和服饰上的费用高得惊人,生活极尽奢靡,而且还与其他男人保持着关系。最终,德尔菲娜在27岁那年服毒自杀。有人认为,小说中那个饱受折磨的女人的名字是福楼拜在一次埃及旅行时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