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书法家。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狂草笔力雄键 ,结体险峻 ,节奏强烈 ,个性鲜明。他高举改变书风大旗 ,以挽救明末书坛由婉约尚姿渐至媚俗的颓风 ,卓然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相似文献   
92.
临帖指津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磔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褚遂良秉承了文人书法家的笔法,在书写过程中却又能把握轻重、灌输力量。此帖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  相似文献   
93.
本文对《常用黄草字库》中存在的问题 ,在“精确”和“美观”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
已见的草书划分中存在概念级别不一致、不能周纳草书整体、过分注重书法艺术形态而忽视文字发展现象等问题,引起了对草书认识的混乱。本文结合书法学和文字学的成果、原理、方法,考察、辨析草书发生、发展的现象和脉络,特别是章草与汉代草书的关系、隶草(草隶、早期草书)与汉代草书的关系、狂草与今草的关系等关乎草书划分的关键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已见的草书划分方式的得失,引进新的草书概念“古草”(章草和一般的汉代草书的总称),提出新的草书划分方式——草书划分为“古草”和今草,以期清晰展示草书整体的构成情形。  相似文献   
95.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是我国唐王朝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博学,工辞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中国名人大辞典》),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和革新家。他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创了我国书法艺术一崭新的书体,  相似文献   
96.
徐渭认为“草书入画”与大写意画有着必然的联系。“迨草书盛行,始乃有写意画.又一变也。”自称“张颠狂草书”.在作品中也明确体现,成为中国大写意画风之开创者。历代画家、理论家对其评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7.
张旭、怀素均是唐代草书大家,尽管特色相近,风格同类,但又有着较大区别。性情上,张旭至情至性,怀素平和冷静;书法表现上,张旭追求情感的抒发,怀素则排斥感情;张旭追求动感,怀素则追求造象;张旭着眼于意,怀素则着眼于法度。风格上,张旭浑厚凝重,怀素简净爽利;张旭显得颠,怀素显得狂。  相似文献   
98.
走近书法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书法艺术堪称世界珍宝,书法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楷书用笔比较规范;行书既有楷书的规矩,又有草书的流动;草书比行书更加流畅,在艺术上更夸张,更有个人气息;另外还有隶书和篆书。大书法家们更是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99.
每期一款     
王澄先生的草书中堂,纵有行横无列。主文行书写自作诗一首,落款2行说明主文诗作缘由。主文与落款呼应映衬,十分和谐自然。本作品采自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作者时任副主任评委。  相似文献   
100.
苏轼的草书思想,既有对魏晋和唐代草书的反观和思考,又有宋代历史张时代思潮听影响,加之其对草书深刻听体验和感悟,故而在中国书法理论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出新意:草书的生命;技道两进:草书的境界;散淡闲适:草书的心态。苏轼的草书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