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莫泊桑的《项链》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赵老师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说它有新意,主要是就教学内容选择这个角度讲的。新课改至今,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热点,一线教师也逐渐有了自觉意识。这篇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自觉意识。从教学内容选择上看,《项链》的教学大  相似文献   
72.
黄主勤 《考试周刊》2014,(39):43-44
<正>文题是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从题目知其内蕴,窥其意趣。由此可见,从课题入手是解读文本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下面我以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文章为例,谈谈见解。一、品味课题类型这册书的课题可粗略地分为下面的几种类型:1.用地点作题目的有:《记金华的双龙洞》、《烟台的海》。  相似文献   
73.
出发     
正总是怕那离别,一夜间摇落了一地的花,怕月亮沉在海中便再也不起来,怕这一秒还在身旁,下一秒已是天涯。三毛的书仿佛多得读不尽,可我读了一半就一字也不敢往下读,读完了她的书该多寂寞啊,再也不能跑出来一个三毛写书给我读了,我的生活该多无趣。家中那么多百十年前作家的书却不落目,世界上就一个莫泊桑,一个仓央嘉措,他们讲完了故事,我们就要离别,一本仓央嘉措的诗集在书架上积满了灰也不曾翻动。好像惧怕相遇似的,无法理解作家的淡看离殇,也无法笑看今世离别。相见未曾恨晚,  相似文献   
74.
要使我们的观察成为"有效观察",就要有所发现。而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目标,应该是观察对象独具的特征。写作中,只有抓住写作对象独具的特征,舍弃事物间的共同性,才能够简洁而生动地表现对象。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告诫他的学生莫泊桑,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个苍蝇、两只手、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他要求莫泊桑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别清楚,并和其他的人、同类的事有所不同。他说:  相似文献   
75.
写作机器     
<正>奥尼尔是一个发明家,除了搞发明,他最爱的是美食。奥尼尔有个朋友,叫卡特,奥尼尔经常请他来品尝自己做的美食,并与他分享自己的发明。眼下,卡特要去南极进行科考活动,那里很荒芜,工作之外没有什么消遣。奥尼尔知道这些后,把卡特请到自己的实验室,从桌下拖出一个黑匣  相似文献   
76.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300多篇短篇小说,曾被世人冠以“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却在43岁时就撒手人寰,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是什么疾病使这位天才英年早逝?是梅毒,麻痹性神经梅毒。他为什么会落入这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疾病魔爪,看看他的人生轨迹你就会解开其中之谜了。莫泊桑出生在法国北部卢昂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对家庭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喜欢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莫泊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莫泊桑十二、三岁时,常和一些小伙伴到海边游玩:钓鱼、探险、晒鱼网…  相似文献   
77.
回望流年     
《当代电大》2006,(4):13-13
  相似文献   
78.
79.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曾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相似文献   
80.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