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4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随着时代的变换,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什么样的女性是最完美的?对这个话题又有了重新的审视,文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有诗书修养,有学识而又天资聪颖,品格端庄,行为豁达的完美女神.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薛宝钗交际特点的分析,探讨最高尚和最卑微之间的生活常态中的人际关系。薛宝钗的交际艺术特点是宽以待人;善解人意;行为得体,善于自控;显示其存在又不抢风头,长于防卫又不过当;化解嫌隙,不落是非。  相似文献   
23.
浅议薛宝钗     
在我国学发展史上,伟大和杰出的作家作品都自觉不自觉的,或多或少地突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限制,而曹雪芹更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传统的审美观提出了挑战,他举起了美学理论的旗子,以“真”为核心的审美观。作喜欢的人物不避讳他们的缺点,厌恶的人物也绝不予以简单的丑化,“真”是他至高无上的审美原则。薛宝钗就是这些真实人物中的一员,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发掘这一典型形象的丰富内涵,对理解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4.
冯其庸先生对红学界关于“山中高士晶莹雪”隐喻薛宝钗的看法作了新的解释:“山中高士”非指薛宝钗,而是破折号“晶莹雪”。认为薛热衷于功名利禄,不配称高士,冷冰冰的雪才是“山中高士”。联系曹公关于高士的用典、薛宝钗的全部言行表现以及与林黛玉之间的对比,“山中高士”隐喻薛宝钗,“世外仙姝”隐喻林黛玉都很恰切得当。我们不能苛求于封建时代的一位淑女。由此而论,对红学中的不少表现手法和语言,不能琢磨得过头,否则,真理超出半分便是谬误。  相似文献   
25.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性情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薛宝钗抱拙守愚,贤淑谦厚,随分从时,端庄仪表中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林黛玉寄人篱下,仍不改其禀性,伶俐孤缴,光芒毕露:两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6.
论薛宝钗人格的自我实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洪宇 《保定师专学报》2002,15(1):39-40,45
薛宝钗是封建贵族家庭达到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的女性,她的行为具备了“自我实现者”的种种特征,但她深处封建末世,受到进步的、落后的种种相异思想的冲击,表现出矛盾的行为,自我实现需要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27.
作为道德楷模与美德的象征,宝钗保全了生命得到了婚姻,却丧失了人性的本真意味;作为精神贵族与美的象征,黛玉在俗世中凄然死去,却保持了人性的独立,获得了审美认同——守道与叛道合演出悲剧的宝黛。而她们作为艺术形象在审美中的被误读与“意奸”,则展示了悲剧的宝黛,在历时性的现实化氛围中,再历一场宝黛的悲剧。  相似文献   
28.
"卫道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西厢记》中的老夫人,《牡丹亭》中的杜宝,《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红楼梦》中的贾政和薛宝钗,作为维护封建礼教文学作品链条上的四个小小的环节,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卫道士形象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2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十名著之一,学生们或多或少地了解过。全部讲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此教学只就林黛玉和薛宝钗各自的性格及二者的关系作一些讲解,希望能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0.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惜高鹗续写后四十回未能真实反映曹雪芹原旨中宝钗的身世命运。庆幸的是前八十回中,不管是判词灯谜,亦或是诗词酒令,都具有谶语的暗示意味,成为后文情节发展演变的"草蛇灰线"。试从判词灯谜、诗词酒令等方面寻踪追迹,探求宝钗在原著中的孀闺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