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0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徐葆耕先生曾这样评价韩军的课堂艺术:"韩军最早吸引了我的是他的几篇讲课实录。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实现教学目的,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我设想自己是他的一名学生,我不仅会在课堂上感到兴味盎然,而且会在课堂下浮想联翩,我会在老师的引发下产生探索和追求文学之美的激情。”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叙述结构和故事内容两个方面对翁贝托·埃科的第四本小说《波多里诺》进行阐释。在叙述结构上,两名叙述者的存在使得故事被分为两重叙述时空,在第一重叙述时空中从叙述者A到尼塞塔再到波多里诺的三重视角转换使得读者的怀疑被悬置,而第二重时空中波多里诺叙事主体这一身份的被剥夺则使得这一时空从自述变成加工过的"虚构"。而在内容处理上,夹在理性世界和"空白"世界之间的"真空"地带的存在使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被混淆。这独特的"真空"结构打破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契约",破坏了读者在小说中寻求真实的努力,而这正是这本小说独特的文学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中的团圆主义模式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种世界文学现象。这一模式总是关涉着比较强烈的伦理主义倾向,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借助文学方式从伦理上重建世界秩序以实现至善愿望的反映。从肯定性的一面来看,这一模式至今不绝的生命力,既源于其植根于文艺创作的本性和人生不完善的基本处境,也因为它能够给人精神上以安慰,道德上以满足,情感上以滋润,感觉上以适意,心理上以平衡,从而具有一定合理的社会价值和心理而难以轻易地否定。  相似文献   
15.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说起貂蝉,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有人说她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人说她是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为帮助王允铲除董卓不惜献身董卓;也有人说她是小说和剧本中虚构的人物,正史中没有记载……如此种种.反映了貂蝉这个人物形象在人仉心目中的美好和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这就是所谓艺术化历史。总的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借鉴历史,立足文学,达到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刘峻先生的新著长篇小说《六十花甲》以恢宏的笔触、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写实主义精神描述了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一个名叫卧龙山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的变迁、人世的沧桑,可歌、可泣、可感、可叹。每一个读者在掩卷之际,都  相似文献   
19.
讲到文学典型时,别林斯基有言:“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鲁迅笔下的阿Q正是这样的人。他质朴而又狡黠.自尊而又自贱,保守而又趋时,蛮横而又卑怯,敏感而又麻木,而“精神胜利法”更是他性格中最为突出和显著的因子,这种独特的个性正充分地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性”。所以,当《阿Q正传》一段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  相似文献   
20.
假情节、假感情、宿构、抄袭……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中的种种虚假现象让人深恶痛绝。“作文打假”成为平时作文教学与考场作文评卷的重要任务之一。此种情形之下,当矫枉过正,谨防学生在高压之下因辨别不清真假而无所适从,把虚构错解为虚假,步入作文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