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教育   5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回鹘西迁目的地问题,“葱岭西回鹘”问题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问题等,是史学界长斯讨论而至今仍未能解开的历史之谜。本文从探讨其西部疆域问题入手,进行展开对上述诸问题的讨论。认为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地区)为回鹘统治集团亦退九姓乌古斯的世居之地,因而亦是回鹘西迁的目的地和最终落脚点;漠化回鹘汗国破灭前,原徙居于葱岭西(包括于阗至喀什噶尔,阿图什一带)的九姓古斯的一支-克尼柯部落便已脱离了回鹘集团,且不再以回鹘自称,故而也就不宜再用“葱岭西回鹘”相指称了。喀喇汗王朝正是由克尼柯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勾勒出咸阳城历史变迁的梗概、分析其原因及历史启示,并对明代以来咸阳城格局的嬗变及咸阳城市发展建设中应吸取的借鉴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3.
从孔子最先揭示"士志于道"算起,中国"士"的精神已延续了两干多年,虽说流风余韵至今未绝,但在当下也已经是罕见了。就在年轻一代中有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壮怀激烈时,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把现代观照极强的内容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通过讲述一个以交大西迁为故事蓝本的三代人奉献西部的故事,把观众带回了一个有信仰、有梦想的年代,这部对曾经激荡华夏大地的"士"的精神重新召唤的戏剧,适时地提醒了当代人关于"士"的记忆。何为士?"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从繁华上海滩到荒凉大西北,一千五百零九公里的铁路载来的是苏毅等西迁之士。何为士的精神?士的精神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李颖 《编辑学刊》2013,(1):50-53
文化西迁为贵阳的新闻出版事业培育了新型的新闻传播者,形成多层次的新闻传播方式,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从而促成抗战时期贵阳以报刊业的兴盛和出版业的繁荣为标志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瀚海考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篌沙漠的专称.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次年6月,父亲毛坤任教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由武汉西迁重庆,母亲带着我的三个哥哥和我回到宜宾乡下的老家.战争激烈进行的岁月,我们也慢慢长大.  相似文献   
17.
以匈奴西迁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为主,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后发现:匈奴在从蒙古高原向欧洲推进(西迁)的过程中增添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意涵:一是保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持续性接触;二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三是推动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四是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开放性特征。丝绸之路的以上四点价值意涵均是匈奴西迁所重新赋予的。  相似文献   
18.
在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之余脉南麓,西宁市北行30公里,有一片碧绿万顷的土地,那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1000多年前,土族的先人来自于东北,他就是两晋时期西迁的鲜卑人吐谷浑。  相似文献   
19.
(甲文)美国田纳西州有一位秘鲁移民,在他的居住地有6公顷山林。在美国掀起西部淘金热时,他()家产,举家西迁,在西部买了90公顷的土地进行钻探,希望能在这里找到金沙或铁矿。他一连干了5年,不仅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最近连家底也折腾光了,不得不重返田纳西州。  相似文献   
20.
浙大选择了遵义,遵义孕育了浙大.抗战时期,浙江大学不断西迁,最终落脚遵义并得到极大发展,被誉为"东方剑桥".文章从遵义的地理环境、人文积淀等方面探讨了浙大西迁遵义,不仅是时事逼迫,也是遵义人民积极创造条件、以博大胸怀争取的结果.同样,浙大选择遵义结出硕果,是遵义独特的环境、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