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团,以讹传讹。在此,谨对这三种极易混淆的抒情方法加以赘述。  相似文献   
62.
近日读陆精康先生<说说"托物言志"诗>(<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4)一文关于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解读,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63.
渊源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和屈原《楚辞》的托物言志手法发展到唐朝更加完善起来。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寄情于物、托物寄兴的传统,将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初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晚唐李商隐的《蝉》便是这一领域中一个  相似文献   
64.
我们都知道,吟诗赋词,诗人的感情往往是由外物而触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在表情达意时又常常是拟物自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因物生,物我交融。这里所说的“物”,既包括有生命的花鸟草兽,也包括无生命的风霜雪月,山川名胜。了解事物名称及相关内容,是鉴赏古典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65.
《夹竹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使学生从夹竹桃的品质中感受季羡林的内质,必须突破夹竹桃的物化属性,走进夹竹桃的境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诵读经典,存疑导入;整体感知,提出质疑;感悟韧性,碰撞心灵;触摸幻想,尝美品美;创设情境,想象补写;总结课文,托物言志;布置作业,重温品格。  相似文献   
66.
历代学者对《论语》中曾皙言志的理解存在分歧,先后出现了祓除说、雩祭说、为师说、游春说,太平社会说等。但是,结合孔子"评志"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叹"吾与点也"的原因其实是曾皙言中了其矛盾心理,从另一侧面也看出孔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67.
程翔 《山东教育》2012,(Z2):94-97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加难点。虽然个别课例不乏闪光之处,但具体到某类作品的写作指导,可资借鉴的优质资源极度匮乏。本文是程翔老师常态教学的一组课例,作为人教版写作选修教材的主编,著名特级教师,他呈现出的匠心、理念、思路到具体操作,如弈棋名谱,非同凡响,有章可法。  相似文献   
68.
我国唐代与阿拉伯阿拔斯时期正值酒文化与诗歌创作二者都登峰造极的特殊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两个民族出现大量的饮酒诗歌,其中,李白与艾布·努瓦斯的作品可谓饮酒诗中的精华.虽同为饮酒体裁诗歌,但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相异的思维莫斯\价值取向,特殊的人物性格,二者饮酒诗在写作风格上不尽相同,虽同为托物言志,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69.
刘禹锡的《陋室铭》八十一字,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托物言志,文质兼美,情与景会,文与心怡,脱俗高雅,脍炙人口,百读不厌,携着无穷的古典气韵穿越大唐风雨向我们飘逸而来,在我们的心田荡漾回旋,挥之不去。面对这篇历经千余年而吟诵不衰的不朽力作,我们该如何对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高效的教学呢?笔者不揣浅陋,在此谈点教学实践策略,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70.
范德平 《收藏》2008,(3):104-105
李岚清先生的著作《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所收的170余方印作表达出了一个现代艺术家在篆刻方面良好的审美视界,充分展现了李岚清先生的多才多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