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07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教育   32349篇
科学研究   1900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842篇
综合类   1430篇
文化理论   147篇
信息传播   1652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777篇
  2022年   517篇
  2021年   704篇
  2020年   720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629篇
  2016年   984篇
  2015年   1634篇
  2014年   3870篇
  2013年   2542篇
  2012年   2950篇
  2011年   3079篇
  2010年   2772篇
  2009年   2746篇
  2008年   2991篇
  2007年   2258篇
  2006年   1790篇
  2005年   1513篇
  2004年   1086篇
  2003年   1049篇
  2002年   804篇
  2001年   660篇
  2000年   451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道德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主体道德的发展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笔者将从心理与认知、经历与体验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儿童道德教育的因素,从而提出几点拙见,以切实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受教育者真正受用一生。  相似文献   
992.
概念图现在已经广泛运用于生物学教学之中,概念图主要是以命题的形式将概念间做有意义的连结。应用Thinking Express,可以较方便地绘制出具有复杂结构关系的概念图来呈现思维过程,有利于优化师生的思维与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993.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学校人际氛围,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如何按照社会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方面,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994.
Gibson和Demb(1984)最先提出教师教学效能感存在两个独立的因素: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工作倦怠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学效能感越低,越容易产生工作倦怠。Leiter早在1992年提出,职业倦怠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危机。李永鑫、杨暄、申继亮(2007)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其工作  相似文献   
995.
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构成的策略体系。中介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它能够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一座双向通行的桥梁。笔者试图运用演绎的方法,建构一个适于中学多个学科的多轮认知结构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 of multiround cognitive structure),简称为多轮教学模式或  相似文献   
996.
人们从事某种行业或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品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心理品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一、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97.
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假设个体的认知有寻求一致的倾向[1],如果个体的认知元素间出现不协调状态,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感受而构成一种压力,驱使个体想方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感,使认  相似文献   
998.
晕轮效应     
《初中生》2011,(8):18-18
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它属于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印象,  相似文献   
999.
隐喻在两千多年前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或修饰手段,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隐喻研究一直滞留在语言表层。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隐喻。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研究和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对语言学习,尤其是对词汇学习的作用,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00.
张霞 《西藏教育》2011,(3):26-27
让学生真正参与政治课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有效的途径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的有效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