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556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41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2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微课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减数分裂”习题讲解为例,基于微课的时效性、可重复性特点,通过图解、图说及例题训练等方式,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知识拓展提供学习资源,以解决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2.
李侃 《职业圈》2008,(2):138-139
文章阐述了概念设计的方法、作用,分析了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文章依据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袁行霈的《论语》为语料,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出人是植物,人是动物和人是无生命物体三类隐喻。通过详细解析其中的源域、目标域和概念隐喻映射,挖掘隐喻的内涵和运作机制。从隐喻这一新视角体会孔子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和教育原则,为传承文化经典,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同时,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对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他中国经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4.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意识的交融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过程,变异在其中随处可见。从美学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论语》英译本为例,对译本中出现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即译者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诗学立场出发,给译文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不仅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进行改写,而且还重塑了译本中的孔子形象。译本中字词“句化”、语言风格“幽默化”以及人物形象“幽默化”现象的出现,与译者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密切相关。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美学趣味去理解、品鉴、选择和过滤原本承载的美学信息,从而使译本发生新的美学变异,给译文带去更多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85.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类量化及非量化指标进行评判,分析其成因,进而调整教学策略,而语文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对非量化指标的评价应当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本次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论语》教学为主体,以非量化的形成性评价为手段,开展了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6.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7.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88.
那子纯 《职业圈》2010,(1):110-1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企业家的用人之道,倾听群众的声音是“知人”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9.
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理解既继承了以往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天"是圆润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格化的,不同层面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论语》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天德"、"天命"。  相似文献   
90.
如果政府在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不作为就会使得政府公信力丧失、政民关系的紧张错位,进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以信为本"等优秀政治思想,值得政府借鉴学习如何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远离"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