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16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黄碧玲 《湖南教育》2002,(13):50-50
语文教学抓住学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适时适量地进行课堂论辩,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能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有些学生重视体育训练,忽视文化学习。他们宁愿在运动场上摔打滚爬,出一身老汗,也不愿坐在教室里静下心来学习。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教材内容,我以“体育成绩与文化水平”为辩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即席辩论。我明确表示,正方、反方谁有道理我就支持谁,不凭主观臆想,不凭成见推断,看谁能说服我。学生分成正方、反方,紧扣主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文化成绩好的自然作为正方,他们大谈文化水平高有利于体育成绩的…  相似文献   
22.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23.
我国学术发展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古代学术传统中学术一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2)近代以来虽有"求是和致用"之争,但一直没有得以深入地论辩,以致使当今学术的商业化与官僚化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为此从中西学术范畴的内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中西学术传统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等方面来回答上述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4.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25.
冯晔 《四川教育》2004,(5):46-46
当前练习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存在过于重视形式的误区:简单的填字,设计成“填降落伞”、“填风铃”、“画字花、字苹果”等多种花样;组词设计成“爬台阶”、“填风车的风叶”、“包饺子”;简单的搭配题,也要画上复杂的图画,设计成“连上电线让灯亮起来”、“赛龙舟、填红旗”、“  相似文献   
26.
《墨经》内容庞杂,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论辩的,人们一般把这一部分看作是逻辑学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一部分又蕴涵着丰富的修辞思想。其论辩修辞思想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论辩修辞宗旨;论辩修辞方式;论辩方法。  相似文献   
27.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论辩术的集大成者,但对其论辩术的价值和性质,学术界往往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过是一些琐碎的论辩技巧,并不能造就科学知识。通过对论辩术的对象、内容和价值的阐明,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实质上是一种从语用和程序角度提出的,关于正确理解论题与成功进行论辩的言语交际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28.
"借薪助火"作为一种雄辩术,是指借助论辩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或其他因素,以柔克刚,说服或战胜对方.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