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510篇
科学研究   26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周濂 《科教文汇》2005,(11):4-8
2005年10月5日凌晨5点30分.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尚在梦乡的60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施罗克。事后施罗克回忆说.那一刻,他没有丝毫被搅扰清梦的愤怒,相反.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丝奇妙的想法”。因为就在此前的两天,从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传来消息,万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52.
20世纪行将结束。在这非凡的100年中,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超过了以前各世纪的总和。科学家们纷纷总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作为:有的称为“原子的世纪”,有的则叫做“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世纪”等等。总而言之,大多没有离开物理学的领域。 21世纪即将来临。在科学技术领域,谁将主宰这新的100年?对此虽众说纷纭,然多数未来学家预言,  相似文献   
53.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54.
韩君芳 《青海科技》2004,11(4):10-12
从1952年到2003年先后有6位科学家因在核磁共振领域的突出成就而在3个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荣获4次诺贝尔科学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55.
【我解读】作者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和课文中的主人公邓稼先既是同乡,又是中学和西南联大的同学,曾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彼此有着深厚的友谊。邓稼先在195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参与并领导了两弹一星的研发,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的强大作出了杰出贡献。不幸的是,邓稼先英年...  相似文献   
56.
肖飞燕 《物理教师》2011,(11):54-5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5(2010年第3版)第19章第4节"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第79页)的旁白这样表述"I.约里奥-居里(I.Joliot-Curie)和F.约里奥-居里(F.Joliot-Curie)是M.居里和P.居里的女儿和女婿,由于发现了人工放射性而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57.
李良旭 《知识窗》2011,(7):24-24
2009年.杨澜在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先生。杨澜问他,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河南,你今天会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同时,如何培养世界级学者成为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级学者的培养和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邻国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向,并聚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所资助的战略型基础研究的案例,得出了有助于世界级学者脱颖而出的科研经费制度、伯乐型评审专家和具有鉴别人才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存在、跟踪式服务等因素对于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结论。本文提出,今后我国除了制定明确的世界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之外,需要加大设置战略型基础研究项目的力度,尝试导入伯乐型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弹性化、跟踪式管理,打造能挖掘高潜力人才和技术的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59.
正阿尔伯特·森特·哲尔言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匈牙利。研究涉及植物学、生物学等领域,在生物氧化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因发现维生素C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我是做什么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讲大航海时代的故事。航海家看上去是一个很酷的职业,无论是动漫里的海贼王还是电影中的杰克船长,他们在海上意气风发,自由航行。实际上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船员们都被一种疾病折磨着,那就是坏血症。这种病有多痛苦呢?请看当时一位随船牧师写的日记:"患病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全身疼痛,然后身上出  相似文献   
60.
据2013年9月1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精神病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老年性健忘的表现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并为未来预防甚至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衰退提供了启示。2000年,坎德尔因对记忆力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