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52.
《全宋诗·周敦颐诗》中《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之诗题中的“香城寺”为“香林寺”之讹误,因为“香城寺”在新建县,“香林寺”才在万安县。另《四库全书·周元公集》中该诗题作《香林别赵清献》,其中的“清献”为“虔守赵公”(赵抃)之谥号,而周敦颐又卒于赵抃前,因而此一称谓是该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又一讹误。  相似文献   
53.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54.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孔文子。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识比自己  相似文献   
55.
文史知识     
《兰台世界》2003,(11):23-24
  相似文献   
56.
赵东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26-128
谥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对1980年以来关于谥法的起源、生称谥问题、谥号问题、谥法的作用影响、谥法文献著述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虽以复谥为美,但在实际评谥过程中,官员谥号以单谥为主。谥号用字绝大多数为美谥或平谥,恶谥极少。由于现实评议的需要,当时还采用了一些《周书·谥法》篇中没有的谥号用字,不过这些谥号用字仍可能有本可依。  相似文献   
58.
唐末文官苏楷怨恨昭宗曾对自己科考的黜落,于昭宗被弑后恶意斥驳昭宗谥号,极显背主求荣的不臣之心,操守低下。唐末宰执集团出自避祸的考量,无奈顺时应变集体降梁,但仍有如柳璨者心存唐室,施救忠臣。宋人秉持忠义观念多苛求于此,反倒是宋后评价较为公允,司空图、韩偓、罗隐三人成为被推崇的代表。究其原因,唐代一直儒、释、道三教并行,社会生存价值观念多种多样,以宋及以后的忠君观念要求唐末文官操守超升,无疑是脱离时代背景的一厢情愿而已,唐末文官操守应该在批评的基础上有所肯定才是。  相似文献   
59.
古代君主、帝王地位至高无上,同时因为严格的避讳制度,所以对君王、帝王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称其庙号、谥号、年号等。本文摭谈基本的称呼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