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远离尘嚣》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的真正开始,也是哈代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与他前期的《绿荫下》和后期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相比,《远离尘嚣》具有独一无二的过渡性特征。本文着重从主题、风格、爱情三方面具体分析小说所具有的这种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2.
郝昌明 《新高考》2008,(12):58-60
数据式图表作文要求考生主要从图画或表格中提炼内容进行作文,写作时有几点应注意。请先看下面一则书面表达习作:假设下面是你们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所作的调查,请根据下面的图表为某报社写一篇有关这次调查  相似文献   
83.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84.
陈刚 《传媒》2007,(5):33-34
在手机从通讯工具向新的传播形式转型的过程中,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寻找新的机会的时候,手机报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5.
阮籍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及诗文创作的研究,揭示阮籍极富个性的人格特征。与邺下文人的英雄人格和陶渊明的至人人格相比较,阮籍的人格属于常人人格。在将这种常人人格置于阮籍个人的人格发展和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中进行考察时,发现这种人格构筑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并由此而显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6.
杨晨光 《上海教育》2006,(3A):19-21
“工作没什么奔头,岗位也只是个过渡性的……”很多人在辅导员岗位上千久了之后都不免产生这样的念头。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考虑自己的转行、转岗问题。然而。在上海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却出现了专业教师、副教授主动申请加入这支工作队伍的人员“倒流”现象。让更多有事业心的优秀人才可以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找到“奔头”,是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规划。  相似文献   
87.
高邮话的音变现象在江淮方言中极具代表性。其共时音变表现在语流音变、轻声与合音现象上;其历时音变则体现在文白异读与中古部分入声字及非入声字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88.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性",即学生成长过渡性,教学内容的过渡性,要求我们客观认识初中教学,重新定位初中教学,从教师个人素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生活关注等方方面面出发,用新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复兴是中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农村宗族复兴活动引起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罗氏宗族的复兴,可知其性质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过渡性组织,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罗氏宗族复兴的只是一套家族符号和仪式象征体系,而非纯粹的功能性组织。  相似文献   
90.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