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6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4438篇
科学研究   463篇
各国文化   161篇
体育   432篇
综合类   313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2064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1519篇
  2013年   1233篇
  2012年   1457篇
  2011年   1844篇
  2010年   1573篇
  2009年   1482篇
  2008年   1629篇
  2007年   1337篇
  2006年   1017篇
  2005年   815篇
  2004年   556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403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92.
高校名人档案征集规范化程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的品格.可以说,大学的精神在大师身上得以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为大师组建名人档案,是传承大学精神的必要途径,是高校档案馆应尽的职责.然而,由于名人档案大多具有"私有"的特点,其征集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缺乏像书、教学、科研类档案那样强有力的归档制度的保障,因此要使名人建档工作成为档案馆的基本业务之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只能通过规范化的征集程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3.
“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对《申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94.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讲解工作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众对其讲解工作的接受,而且希望能在效果上有更大的突破,能够“出彩”、“抓人”,本文以作者在国家博物馆《近代中国》陈列的讲解实践为个案,从“历史性与现实性”、“感性与理性”和“文物情感内涵与观众共鸣”三个重要“接点”探头了它们与陈列展览讲解效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张晰 《浙江档案》2006,(10):51-51
谈到中国会计发展史,特别是有关中国近代会计学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及在近代中国会计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潘序伦先生。潘序伦,1893年出生,江苏省宜兴县人。潘先生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后进  相似文献   
96.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97.
《禹贡》成书时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禹贡》成书时代问题是《禹贡》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关于《禹贡》的成书时代,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自己学习古代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点滴所得,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8.
赵建国 《新闻界》2006,(3):120-121
晚清以来,随着报业的发展与报人职业意识的增强,在报业发达的天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报业同业组织纷纷建立,表明大多数报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日益增强,向新闻职业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既往研究对报业同业组织关注较少,且多有谬误与矛盾之处,近代报业同业组织究  相似文献   
99.
《历史档案》2006,(1):102-102
本刊讯 由沈嘉蔚编撰、窭坤等译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一书,近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0.
蔡骏 《出版参考》2006,(1X):47-47
现代图书馆称本书是“一本改变了西方人观念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