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4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家长》2015,(2):4
1月9日,房祖名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成为近年来又一位因涉毒而被处罚的明星。1月9日下午,国家禁毒办副主任李宪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星涉毒影响非常坏,由于明星群体属公众人物,他们对社会有示范效应,特别是他们的粉丝和青少年群体容易产生模仿效应。——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32.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逐年升高,尤其部分初中学生,上技校就业后,他们不肯吃苦,嫌工资低廉,于是辞去工作流窜到社会上,隐藏在中小型城市里,干起违法乱纪的勾当。在学校,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极差,  相似文献   
33.
网络文明因为具有匿名的虚拟性质,实现现实社会的文明几乎不可能,因此,网络文明实质是一种亚文明,完全用现行的法律、条例、法规来约束,困难极大而且不一定奏效.另外,用户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的是一种宣泄,有些行为只有单纯的宣泄性质,并没有恶意的违法犯罪的主观心理,完全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网络秩序也不合适.  相似文献   
34.
今年只有20岁的姜新原是吉林某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因涉猎黄色网站而走上犯罪道路,不久前,他刑满释放.他不知自己以后的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35.
《教育科学论坛》2006,(1):57-57
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教育厅委托宁海县教育局进行改革尝试。宁海县教育局自2004年7月开始建立了一个立体互通、快速高效的监测预警网络。以便及时获得预警信息,事先预警,提前介入,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初中、高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加强法制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依法从严惩治违法犯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7.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有三种理解,表现为实质违法说、刑事违法说和广义犯罪说,三种解释结论均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及缺陷。立足实质刑法观的立场提出实质预备犯的新立论,通过对实质预备犯的新理解将违法犯罪活动作限缩解释下的狭义犯罪说。"狭义"应当全面结合刑法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理解为准预备犯从属性说,"犯罪"理解为具有类型化的行为模式,使得本罪符合实质预备犯的特征,符合入罪机理。  相似文献   
38.
李慧 《科教文汇》2007,(8S):121-121
零容忍政策是从轻微违法犯罪入手,通过对各种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处置,清楚地阐释了防微杜渐、打击轻微犯罪在预防严重犯罪中的重要性。它将警务工作的重点从单纯“提高对犯罪的反应速度”转移到“降低犯罪率和受犯罪侵害的恐惧”上来,促使了社区警务战略的落实,比较好地实现了维护社会治安和提高社会福利的现实需要。本文试图对零容忍政策的含义、理论根据、历史来源、实践效果、社会评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零容忍政策的研究,探索我国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39.
如今的互联网中充斥着隐藏巧妙的骗子和层出不穷的犯罪行为,网络世界已经濒临失控。惟一的拯救办法就是重建互联网秩序——而且,这一次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免疫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0.
网络多元文化、暴力网络游戏、网络黄毒等不良因素融和,逐渐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经由操作条件反射作用、顺应、模仿与内隐学习等方式使青少年的行为动机、心理表象、社会认知、人格与行为倾向性等产生了恶性质变,最终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义务教育、发挥社会支持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的网吧业规范是预防青少年因网络诱因导致违法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