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18篇
科学研究   7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的预期违约制度不同,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我国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和救济措施等方面,从而使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制度有机统一在我国合同法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92.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毕业生在就业中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正在成为困扰高等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一大难题.由于签约主体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各种违约现象及后果.为了减少违约可以采取如下对策规范签约主体和签约过程,规范协议内容,加强监督,追究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93.
陈灿芬 《教书育人》2007,(11):41-42
始于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建立的对普通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施让全国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倍感温暖,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子的关爱。然而仅过了几年,国家这一“爱心贷款”遭遇尴尬。据统计,2006年全国助学贷款违约高达28.4%,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归还逾期的国家助学贷款,长期居高的违约率是银行无法承受的,先后有多家银行暂停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无法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忧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4.
作为一项重要的债的担保方式,定金制度在我国立法中较为滞后和粗糙,学术界对定金的性质有较大理论分歧。从立法本意和司法实践分析,定金的性质应是违约定金。我国立法应以制定《民法典》为契机,明确定金的性质和适用法律要件,确定其在法律架构中的地位,使理论与实务相统一,以期达到较好的立法效果。  相似文献   
95.
源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首次予以移植并进行了发展,这是两个相当重要而又最容易混淆的的概念和制度,全面分析并予以把握,对司法实践和理论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伴随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因违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此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之必要.从各国立法发展趋势和我国司法实践来看,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又切实可行.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目的来看,其功能应定位于“慰抚受害人“.  相似文献   
97.
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确保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重要举措。然而,高违约率始终成为这一政策性贷款执行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8所高校受贷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贷款偿还方式单一、学生诚信意识不强、银行对贷款追缴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控制的过程。针对以上因素,本文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降低助学贷款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
陈恒军 《大观周刊》2012,(34):200-200
公路建设承包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承揽合同,本文简要分析了合同的法律特征,重点阐述了发包方、承包方违反合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9.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违约势必会影响就业秩序,挤占他人的就业机会,对用人单位招聘计划、高校声誉和学生就业心理等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的违约现象要远比本科生严重,违约的原因呈现多样化,因此,预防和控制研究生就业违约对高校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申子辰 《河南教育》2014,(11):46-47
<正>河南农业大学通过创新机制、健全体系,不断强化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在贷后管理工作中"坚持一个工作理念,建立两个管理平台,畅通三个联系渠道、完善四项工作制度",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建立校、院两个管理工作平台,畅通贷款学生家访、电话及QQ等联系渠道,完善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制度、信用教育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和约束激励制度。学校在近年贷款毕业生逐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贷款比例稳中有升,违约率在学校没有采取任何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