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7723篇
科学研究   223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387篇
文化理论   30篇
信息传播   23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570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764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2.
在古代诗歌中“烟”和“月亮”“钟声”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而延引出的使人产生无限联想神秘味道,和它的隐秘色彩所能使从悟到的灵趣和妙趣。  相似文献   
73.
吴艳华 《文教资料》2006,(15):55-56
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谋杀,剧中意象和暗喻手法的运用大肆渲染并将谋杀主题展现到极致。剧中出现的意象可分为两种,即自然意象和生命意象。前者创造了谋杀的恐怖氛围,后者则直面血淋淋的谋杀场景。  相似文献   
74.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75.
曹禺戏剧中常常运用意象并置的诗化手段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进行“聚”与“收”的处理,以达到对材料深层寓意的充分挖掘。其意象并置的运用普遍而又多样;既有相似意象的对等,又有对比性意象的“跳跃衔接”,还有相同意象的多角度重复,它们与剧中浓郁的叙事性相互对抗,形成戏剧的内在结构张力。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一些翻译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本文认为,英汉翻译中意象发生变异往往可以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相对地位、译者的诗学观、意识形态、翻译的目的、词义的演变与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语篇的整体和谐等方面找到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
徐利芳 《文教资料》2006,(25):49-50
《儿子与情人》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能的理论,书中黑暗这一意象象征着潜意识和死亡。光明与黑暗,死亡与生命存在多种关联与相互影响。主人公保罗对溶入黑暗的热切期望表明劳伦斯对回归人的初始状态——死亡的渴望。  相似文献   
78.
柳江 《文教资料》2005,(34):186-187
心理训练对于进一步开发学校运动队员的水平和能力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都应有自己的目标、要求、评定方法及控制手段。心理训练应与学校田径、球类运动和体育专业高考的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帮助运动队员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风格。系统的心理训练可提高运动队员的认知水平,为队员个体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79.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初期英美重要的文学流派——恿象派的诗歌"意象"的独特性,对比了它与其它诗歌流派的不同,并对它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不同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80.
王娟 《海外英语》2016,(15):219-220
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通感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长此以往,在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旨在验证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能有效促进通感式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