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通才教育是师专教改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师专教育工作的现状,指出师专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是实行通才教育。文中阐述了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张文理科基础教育是发展和陶冶人格的主要途径,认为唯有健全完整的人格,才能把握统辖完整的知识和文化,为了实行通才教育,作者以师专理科系为例就课程设置、教学体制和机构设置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52.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高教改革,应注重培养的综合素质,实施“通才”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锻炼学习的独立思维力,树立创新精神;加大计算机技术和英语的教学力度。  相似文献   
353.
通才教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教育原则。师道观是他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师道理论宝库,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54.
在对教育领域进行反思的今天,法学教育改革被提到了日程上来,法学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弄清改革的出发点,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赞同我国采取“专才”为主,“通才”为补充的法学教育,并提出了对于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55.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能力;重法条注释,轻批判思维;重学历教育,缺司法研修;重专才教育,轻通才教育等缺陷,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法学教育应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法、重塑教师素质等手段,以培养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56.
在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注册会计师)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培养CPA人才。针对CPA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的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本科教育层次)CPA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美国和英国会计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来促进高校会计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57.
本文在论证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专业教育,专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和载体。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要求,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以专业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强调在培养目标的框架下通过课堂内外教育的有机整合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而言,课内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主,有意识地兼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外则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约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58.
世间物象,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面的光线过于强烈,另一个面将会在对比之下感觉暗然。对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大概因为李刚田在篆刻创作方面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以致人们在心目中把他定格在篆刻家的位置上,而较少论及他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尽管他不断参加这类那类的创作评审或理论研讨。这不能不影响到对刚田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359.
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后生快发”的中国社会工作随之出现了本土实际与外来经验的“两层皮”现象。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引发了教育降维,致使实践教学出现诸多“割裂”现象,迫使社会工作教育转型。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通才教育”基础上,充分整合地缘发展、教育类型等资源优势,在学校场域内形成问题导向、学生中心、教师结点、感—悟—行—建的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工作特色化教育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