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声音     
《教师》2014,(21)
陈平原办教育的人需要明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当你把手中的石头丢进大海,等到涟漪荡向岸边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如果你要"掷地有声",那必然只是在很小的一片水面,或者一口枯井。所以,才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整天强调"世界一流",不是好的状态。(来源:搜狐教育)龚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说,欲成大事,要从学习知识开始,而学习知识要  相似文献   
32.
梦驻康乐园     
陈平原教授曾说:“在一座城市待上一年半载,写写游记尚可,要谈大学,则不免捉襟见肘。就因为,大学的基本及学术精神,不像校园建筑那么一目了然,只有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和教授,才能真正触摸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但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物,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项工作?怕说过分恼了它,  相似文献   
33.
手头这本陈平原的《读书的"风景"》把读书的种种乐趣一一展示出来,读来妙趣横生。在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自家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我以为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静静地捧读此书,沉浸在诗意的读书的风景之中,一颗心静谧而温暖。在书中,作者既谈到了或正襟危坐、或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34.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5.
小说史乃至文学史的书写,从方法论上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于"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中各有侧重。新时期以来,陈平原在小说史研究方法论上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即由原来的"由外向内走"到"从里向外看",致力于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沟通。这不仅可视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转向,它更体现了陈平原对二十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反思。因而,他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史理论与实践,既与王晓明、陈思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遥相呼应,又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他对新时期学人地位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与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36.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纂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历了三个阶段、涌现出两次高潮,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和发掘,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意识在内的小说史编纂模式转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37.
"述学文体"在陈平原的语境里主要关涉"学术表达的能力",属修辞层面.本文借这一术语探讨文学史写作中由于作者与"拟想中的读者"地位的升降变迁,作者自觉调整述学的语气、策略、思路而形成的"述学文体".笔者认为,陈平原此举的建设性意义在于昭示了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具体表现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自律意识的述学文体的产生,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8.
陈平原教授给余三定先生新著《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所作的序言中,对余先生的“学术史眼光”颇多肯定,对他的平实低调的个人作风也颇多欣赏。仔细通读过余先生的这部新著,不能不承认,陈平原教授对余君确实是了解的,其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从学术史的角度讲,余君确实用心很深:读书范围极广,资料的占有也相当全面,关注的学术状况也不可谓不深入。说来有趣,我跟余君素昧平生,读他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新著,却也居然能直接读出一些余君为人与为学的联系(似乎跟陈平原先生的序言引荐关系也不大)。也许跟余君有着一些相似的旨趣吧(只有职业上的不同:他当教授,我却一直当作家):都写一些文学评论,也都研究一些文艺学,同时对学术与学术研究也都颇热心而且关注,尽管余君的学术成就比我大多了。另外我还承认,余君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绝对比我严谨多了,而且我们的价值选择可能距离也不小。也许恰是这样,我更应该为该著写篇书评的,或能以此就教余教授于一二,幸运的话,或者还可以引发一些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39.
正《语文学习》2014年第1期孙绍振老师的《演讲稿的写作》一文,对于演讲稿写作的相关技巧有透辟精彩的阐发,认为写作演讲稿应注意语言"明快"、追求"现场感",最好在语言上"带点情绪","论点要集中","在论点的要害处"要"有一些鼓动色彩的口语",可谓切中肯綮。同时,孙老师认为演讲稿写作的关键就是拒绝人云亦云,"要努力把生活中最为精彩、最能代表自己个性和心灵特点的话讲出来"。他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与众不  相似文献   
40.
陈平原 《大学生》2014,(24):20-22
高校转型与合并之痛 1952年我们学习苏联,将众多大学改为专业技能的学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面对整个发展、变化了的西方世界,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大学都是专科性质的。于是我们的学院开始升格,升格的结果,改到连体育都大学了,以前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改为北京体育大学。又因为教育部规定,有三大学科门类、一百正教授、八千本科生就可以由学院改为大学,于是所有的学院都拼命生产教授、拼命招学生,让学院改为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