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情小说"可细分为"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三种类型,而世情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主流,以描摹世态人情见长,其最重要特征劝世性其实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世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的短暂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不愧为小说大家族的中流砥柱,大力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2.
元人嗜饮,酒文化作为元代多元文化的浓缩呈现出大一统格局下各民族、各阶层社会及审美风尚的交融相生与雅俗互动。繁荣多样的酒类,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异域风味,展现出蒙元社会的民族性和包容性。庞大的饮酒群体中,方外之士的饮酒凸显出元代社会的世俗化。青花等瓷质酒具的出现,综合融通多民族文化色调,雅中有俗,俗中见雅,彰显出有元一代新鲜活泼、质朴开放、雅俗共赏的世俗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纱阁戏人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平遥地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功能经历了消解与重构,呈现出由“俗”艺术向“遗产化”再到“雅化”的功能转向。民间艺术的“雅化”是在其审美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新,为其存续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但需要注意的是,“雅化”背后也面临着民间艺术失其本真性、难以被艺术世界认同以及有悖于非遗传承保护宗旨的“雅俗困境”。因此,非遗保护需要建立超越“雅俗”的突围之路,一方面是构建本土民间艺术美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为民间艺术营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使其自身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儒、道主流音乐文化的剖析入手,指出中国古代重乐论轻乐理的文化成因,以及这种思维模式对于传统音乐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7.
池子 《初中生》2010,(1):16-1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来自民间、感情真挚流露的美妙诗句出自《诗经》。《诗经》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几千年来依旧流传不衰。唤起人们心底的共鸣,是《诗经》经过数千年的考验而成为永恒经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石琳 《华章》2010,(25)
<红楼梦>中,曹雪芹虽做出了"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样的感叹,但"人间"却实有"兼美"--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她性格的这种完美正是体现在她的"兼美"性,即其雅俗兼之之美,动静兼之之美,悲乐兼之之美.  相似文献   
109.
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当代文学的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雅、俗文学为了走出各自的发展窘境,逐渐呈现出“合流”的发展趋势。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们也适时应势地在“雅俗”变奏中重新定位自我,这不仅对其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文化的新建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仅仅是从"启蒙工具"的角度去看待并使用白话,试图将白话与文言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调和,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深刻的语言困境.这一语言困境缘自于他们所秉持的"内俗外雅一体用分离"的"二元性"语言观."二元性"语言观不仅昭示着清末民初转型期新知识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尴尬状态,同时亦寓示出由晚清至五四白话语言变革的关节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