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试图从形式风格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层面将汉乐府作品分为雅、俗二类,并概括各自的基本特点,探讨雅、俗两种音乐文化的关系互相融合,互为传承.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雅俗有别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雅与俗,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如要避免过雅或过俗,必须做到以下四点:正视古典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雅俗之别、尽量化俗为雅、尽量化雅为俗、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3.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4.
中国的汉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历史由来已久。进入明清时期,白话文小说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近世文坛上雅俗折中文体的出现。中国小说经过日本文人的翻译、介绍、效仿逐步掀起了具备趣味性、大众化的日本近世读本热潮。本文试从作品的产生时间、在文坛上的定位、创作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明清小说在日本近世读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孵化、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张庆老师立论颇多,诸如工作策略类的,语文教学类的,社会活动类的,家庭生活类的……不但质朴深刻,而且脍炙人口,雅俗兼备。其中关于生活幸福指数的五老论,很得圈内同仁特  相似文献   
136.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137.
晚清之际,从书籍到报刊的媒介转型开启了文人书写语言的雅俗转型,并对后世的文人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典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了“趋雅避俗”的价值观念,且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章媒介的崛起催生了“去文返质”的通俗白话书写。为了改变典雅书写的惯习,坚持通俗化书写的文人群体以“信息传递观”为文人的典雅化书写祛魅,同时将通俗化白话语言与民众启蒙、开启文明等理念相勾连,为通俗化书写正名,推动了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和雅俗之辩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语言与文人之关系作出诠释性理解。  相似文献   
138.
晚清小说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看待,注重寻找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因素,这种研究将五四文学无法包容的问题纳入近现代文学的视野中.二是将其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侧重寻找晚清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承续性.面对晚清小说的诸多问题,"传统/现代"的研究框架也有无法涵纳的地方,而雅俗的维度与政治话语的考察为晚清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9.
美国流行音乐钢琴魔手乔治·温斯顿用爵士音乐艺术演绎古典名曲《卡农变奏曲》,向世人展示了现代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完美融合的无限魅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音乐自身发展的影响,对正确认识和处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更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0.
宋代柳永开创的"柳永体"具有俗、雅两大属性,一方面将民闻词雅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又将远离民间词本源的文人词向源头复归.他是旧时代的结束者,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