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9篇
  免费   4篇
教育   1691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2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思,容也     
黄文魁 《学苑教育》2019,(13):59-59
说文解字认为:思,容也。从心、从囟。数学学习是一种心脑合一的思维活动。要想这种心脑合一的思维活动能有效展开,教师就应当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广度分析教学对象、宽度设计学习历程,让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基于课标、高于教材、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22.
皎然的文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皎然的诗论,举其“势”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多见。“真情,精思,奇势,险境,高格”可以概括皎然的美学观。他的“势”理论可谓追求奇险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极大地丰富了皎然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23.
江宋奇 《初中生》2007,(3):34-3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是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24.
贯休乐府诗计53首,在体制上师法太白诗法。虽用古题却能自出机轴抒写胸臆,在思想内容上踵武乐天乐府诗的讽喻传统,在艺术风格上规模长吉歌诗的骚雅之风,为晚唐诗坛带来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25.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26.
秦观在北宋词坛开始趋于分化的条件下,弃北宋初期小令的理性观照,复五代艳词的感性抒发,重现和发展了五代词绮怨的风貌,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窠臼。他吸收了温飞卿的细腻与含蓄,然不似温的禾农艳,接受了韦庄的清丽,却较之更为深曲和委婉,使词境改变了从前那种尚嫌单薄、浅直的面目,转而变得更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保留了《花间》词的神韵风调,取《花间》之神并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7.
亲情教育是德育和情感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方法有以境激情、以读动情、以行导情、以写悟情等。  相似文献   
28.
西汉时期,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赋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和礼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内化为士人对“雅”的审美追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9.
王珍 《海外英语》2011,(4):174-175
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思想家,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于中国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简述了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并阐释了"信、达、雅"三字理论。根据严复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目的结合其个人时代背景,着重分析了三字理论中"雅"的标准,阐明了严复对"雅"的选择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30.
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以及音乐舞蹈文化中有着大量的关于荷(莲)花的记载。发展到今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歌舞中,依然还保留了"采莲船"、"莲花落"、"荷花灯"等表演形式。在全国舞蹈重大赛事中,我国特设了"荷花奖"舞蹈比赛,有关荷花形象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诸如《荷花舞》、《爱莲说》、《荷花梦》、《小荷才露尖尖角》、《六月清荷》等。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清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荷花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艺术中的荷花形象,具有优雅之形、和雅之意、清雅之韵。它是我国人们生活中雅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