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篇
  免费   4篇
教育   1696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2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喻帆 《收藏》2013,(9):148-149
自古以来,文人必有两个世界,一是置身所处的现世,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后花园。一卷湘帘,一山屏风,便可以让文人暂时逃离纷扰尘世,在其中吟咏风雪,眠云梦月。与文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用具。在极大程度上扮演着“造境”的角色。  相似文献   
992.
993.
长期以来上音乐课常常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很难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不好。怎么才能上好音乐课呢?直到有一天看见红果果与绿泡泡主持的智慧树节目,我眼前一亮有了教学新思路。①创设美境——诱奇。②师生互动——导奇。③调动参与——猎奇。④动脑制作——延奇。  相似文献   
99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与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长,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获得创新能力,并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实现语文教学资源和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995.
倡导“孝行”和“雅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是弘扬时代精神的要求。事实证明,“两行”教育是目前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对后进生转化工作更为重要。一次英语活动课,我有意识将几名后进生召在一块,开了个讨论会,话题是:“成绩差是因为智力低吗?”最后,我总结出:成绩不等于智力,刻苦用功、自强自信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学生们的斗志十分高昂,希望老师帮助他们摆脱后进,与同学同步前进。我趁机给他们提出了要求:第一,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讲,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听清问题的关键,抓住问题的…  相似文献   
996.
语文美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美育的理想境界历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唐代王昌龄提出的诗的“三境”说,经宋元到明清的学者的研究,发展到晚清学者王国维集其大成。王氏创立了诗的境界理论,这一理论对当今的语文美育的理想境界的创设,疑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7.
吕金枝 《职业圈》2007,(5X):93-94
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好的情感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因此搞好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做到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机会促进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科间情感的良性发展,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8.
小时候,很多人都见过民间艺人用糯米面团制作的孙悟空、猪八戒、大公鸡等,因颜色鲜艳,栩栩如生,十分招人喜爱。事实上面塑艺术在中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然而,因人物的脸部表情和神韵较难表达,面塑肖像在美术史上却是空白。如今,赵晓雅,这位大学毕业的济南女孩,玩“面人儿”却玩  相似文献   
999.
<正>精彩的导入设计,可以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在阅读教学中课堂导入技巧的方式纷繁复杂,不胜枚举,笔者的做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对宋明理学精神--心的智能→道德之境进行论述.将拉卡托斯纲领移植到文化史中,从文化的传播机制,中华文化所依托的生存境界及社会结构等方面,阐述理学精神的形成及其境界取向的典型特征,指出由宋明理学蕴涵的心的智能→道德境界是中国文化的硬核.并以周教颐、朱熹及王阳明为代表,以文化的融合为线索,指出朱王之间在心的智能→道德境界的高度一致.通过对文化的固有性(自我保存)及超越性(自我更新)特征的分析及当代中国本质的说明,旨在说明理学精神在当代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