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01.
骈文写作方面,真德秀堪称是南宋四六作家中的巨擘。本文将着力从以下方面对真德秀骈文进行探究:首先,从文体的角度介绍其骈文主要体类;其次,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从政经历,探析其骈文尤其是庙堂公牍文隐含的思想内容;继而概括出真德秀骈文尔雅温润、法度谨严、华而有骨、醇正诚恳等艺术特色,从而认定其骈文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02.
作为北宋前期政坛、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晏殊之诗、文、词在当时均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然而后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词而忽略了诗、文。晏殊之文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学习李商隐“习声律,饰歌颂”的骈文;后期则通过探究经诰,称量百家,转而学习韩柳的古文。他的这一转变,其实既是个人的追求,也是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4.
陆贽骈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贽骈文自然晓畅,开卷了然,言事议论,深中要害,这是陆贽对骈文进行改革,采用运单成复,加上句子及骈散间行等方式进行写作的结果,陆贽给骈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骈文因之中兴。  相似文献   
105.
六朝骈文与文坛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是骈文的兴盛期,这一时期骈文的特征和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外,与当时文坛盛行美学崇尚、技艺竞巧、力求新变的风尚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107.
从汉魏六朝的审美意识的转变出发,认为骈文的形成与兴盛和汉代崇尚的高大美、魏晋南北朝崇尚的纤柔美有密切的关系。高大美向纤柔美的转变正是骈文由形成转向兴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8.
骈文于刘宋时期,首开大量用典之风,这在骈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颜延之、鲍照,是这时期骈文大量用典的杰出代表,而谢灵运、谢庄等人,则相对较少.骈文用典,自此愈演愈烈,至于梁陈,则几于句句用典.骈文于刘宋开始大量用典,究其原因,乃是受了这一时期博学风气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竞相在骈文中展现自身的博闻广识,广泛地征引各类知识,导致了刘宋骈文的用典之繁.  相似文献   
109.
骈文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文体之一,其文体意识的产生有其民族文化的背景,对偶是骈文最显著的文化意识,也是骈文“丽”的特点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0.
清代是骈文发展史上的繁荣时代,近百年对于清代骈文研究主要是在民国时期和1980年以后。主要研究方面有:对典型的骈文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描绘;对以骈散融合为主的骈文理论的剖析;对清代骈文的整体评价及其发展阶段的分期;对清代骈文繁荣的学术、历史及文学自身发展趋势等原因的分析。由于文体自身的特点和政治历史等原因,清代骈文研究整体上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