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滕王阁序》是唐人王勃用骈文写成的佳作。此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22.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7-50
骈文从魏晋时期形成以后,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地演变。界说骈文应根据文体发展的事实,动态地看待和界定它。在魏晋时期应把对偶,四字句、六字句视为判定骈文的核心因素,刘宋时期应在此基础上把用典作为界定骈文的标准,而齐梁以后的文章,则应再加上声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3.
三十六体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唐代科举的试策、试诗赋、试判客观上促进了骈文的发展;而晚唐时期随着科举的日益腐败加之幕府的特殊地位,使许多文人走进幕府,专司骈体章奏,章奏之学大兴;同时由于晚唐党争激烈,许多文士深受其苦,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委婉隐曲、用典使事,不敢直言。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的生活经历与科举、幕府和党争密切相关,因此,三十六体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4.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25.
嵇康论体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嵇康的学术个性,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论体文的代表作,采用论文体制,在语体上使用对话体和骈文体,并形成了典雅又新奇的整体风貌。研究嵇康论体文特性,进而探析魏晋思想对论体文的影响,为探索魏晋论体文学术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不管如何发展和演变,其特征均为"骈",即对偶、典故、敷藻与调声。对偶体现建筑美,敷藻则具绘画美,而典故两属之,都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唯调声乃指向听觉效果,具有铿锵的音乐美。对偶、敷藻、调声都属形式层面,只有典故独担叙述、抒情、议论甚而写景的重任,典故叙述就是用过去的事和过去的话包括这些事、这些话所发生的特定环境语境、所指涉的特定的人、事、物等与文本创作者所处之现时性的人、事、物及特殊的环境语境形成一种同构,通过典故思维,以故为新,以古况今,来叙说现今的人、事、物、情。骈文之"极则"乃六朝,骈文之"正轨"、"正声"当为庾信,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恰是典故叙述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27.
王勃的骈文在形式上注重对仗和声律,达到了形式美的高峰。同时,基于对文章之道的认识以及对于前朝诗文遗雅背训的批判,王勃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了昂扬的风骨精神及壮大的情感力量,从而超越了南朝的浮靡文风,并能对当世的文学现象如“上官体”等进行革新。尽管王勃的骈文也与六朝骈文一样,会堆砌典故和学识等,但毕竟瑕不掩瑜,依旧备受推崇,巍然屹立于骈文发展史的巅峰。  相似文献   
28.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9.
古文小说即渗透了古文的意趣与笔法的小说。在清末民初,受国粹思潮的影响及骈文小说的刺激,古文小说的发展呈现出十分繁兴的态势。当时的古文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在题材、主题或叙事模式上趋向新变,其中有的作品堪称现代小说的先声;一类则在意趣及写法上秉承了传统,其中产生了复古意味甚浓的古文体传奇和初步呈显自叙传小说特质的作品。由于作品的纪实和载道功能被有意识地强调,清末民初的古文小说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向古文靠拢的弊端。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