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何谓艺术作品的规定,是西方美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康德从主体论美学出发,把艺术作品规定为天才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的天才论的艺术观。与康德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存在论,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敞开,以及存在及其对艺术作品的规定,从而克服了康德主体论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就力图为艺术作品寻求某种规定而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某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但他的形而上学与一般的形而上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2.
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的文献、考古资料,对两汉汶上及长安、洛阳两京明堂制度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力求在辨明史实的基础上,阐释出两汉明堂的祭礼特点。  相似文献   
173.
基于对存在的追问,海德格尔回溯到古希腊,探讨逻各斯的各种含义及其在后来的流变.进而,揭示了这一变化中,逻各斯最始源的意义已迷失.逻各斯成为了逻辑,思想被逻辑所遮蔽.因此,只有在克服逻辑的基础上,思想才能成为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74.
教育已逐渐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性别社会化的主要手段,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里,教育的性别社会化对女性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来说,如何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个人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5.
柳永和李清照在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婉约之作、豪放之风,以及感伤情绪。但是不同的时代和个性也让他们的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柳永之悲,李清照之愁,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6.
金仁顺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讲述了一个另类、神秘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人都是“骗子”,她们为着不同的生存目的撒了不同的谎,并走向各自不同的命运。一方面生代们在现代都市明下精神困顿,一方面又渴望追寻人性的办真。  相似文献   
177.
Being”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只有返回哲学的希腊之源,才能真正澄清“Being”的内涵,科学地理解形而上学。对希腊古典形而上学演进之内在逻辑的考察表明,在这一时期,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部内涵,包括其蕴涵的问题、探讨的对象、借重的方法论、思维的框架都已基本展现。“Being”作为最高实体,被认为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因、认识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最后根据、人生价值意义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8.
面对元军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朝廷的荒淫腐朽、卑躬屈膝,宋元之交的士大夫陷入了仕与隐、忠与孝、理想与现实、生死与名节、道德责任与顺乎天命等重重矛盾之中,传统意识受到冲击而趋于淡化。文天祥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为当时及后人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79.
戏剧翻译存在可表演性与文化忠实传递的矛盾。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该矛盾就越突出,也就越会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王尔德戏剧更因充满幽默、诡异的对白而令不少中国译者却步。而目的论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目的论观点看,余光中对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Earnest(《不可儿戏》)所采取的文化传递与可表演性兼顾而以表演性为重的中国化翻译策略是成功的;反之,余光中的翻译实践又印证了目的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0.
The author provides a critique of the current campaign promoting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UK school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ligning with a medical model of understanding mental health which include concerns about ignoring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o some exten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relevance of Arendt's notion of being at home in the world, (Arendt, 1994), as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Biesta's educational commentary, (Biesta, 2017). Fin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frame of reference for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is insufficient i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