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5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陈平原先生是我国当今最耀眼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其研究领域包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现代中国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研究、都市研究等。他独辟蹊径,勇于探索,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开风气的人”。2006年2月6日下午,笔者就陈平原先生的研究思路、目前正在研究和近几年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采访,并邀请郑欣欣等四位教授、博士从专精学术、人间情怀、课堂讲授和从师印象四个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2.
台湾学吴相湘曾撰认为陈炯明在1922年“六一六”事件前后与中共关系暧昧,章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订,认为:吴相湘说法有误,尽管陈炯明曾经一度对中共在广东的活动给予庇护,但在“六一六”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与之断绝关系。而且,在思想上,陈炯明也从未认同中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3.
戴季陶坚决地举起女子解放的旗帜,是源于他对中国社会女子地位的深刻了解。戴季陶的贡献在于他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越过政治和经济的障碍,将视角深入到“性”的层面,这不同于“经济地位决定论”,而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04.
"高尔基学"在俄罗斯文艺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显学"。中国的高尔基学也经历了百年的漫长历程,大致形成四个阶段,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隶属于第四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由《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和《高尔基晚节及其他》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陈寿朋先生持论公允、资料翔实的论著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5.
旅美作家陈谦的小说常常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她的小说不是乡愁的言说,也不关乎国族寓言,而是有关个体生命诉求与情感旨归的多维想象。显示了新移民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趋势。  相似文献   
106.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文坛上重要作家,是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因其声势煊赫,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松江籍门人就有王法、邵梅芬、张处中、徐惠朗、夏完淳、杜登春等数人,他们是陈子龙门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几社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07.
道教和谶纬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过去曾经被人们忽视了。我们至今虽然还没能发现很直接的材料,以说明道教和谶纬曾经非常明显地影响过玄言诗,但至少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力量,组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展开了推翻现政权的斗争,这给以反叛儒家经学为要务的玄学,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启示,而道教经典以韵句形式宣传其教义,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用诗歌形式阐说理论见解的玄言诗的最早典范;谶纬以五行生克来解释历史的演变,玄学又以推尊水德的道教思想为理论指导,二之间显然具有某种奇妙的暗合,而谶纬中一些以韵语表现的符咒和谶语,在内容及形式上都与玄言诗的避祸与诫勉意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8.
探究清末民初媒介功能既要关注媒体本身,更要研究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报人、报业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围,陈独秀就救亡图存语境下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担当作了具体的论述。他通过报刊杂志以"敬告青年"的口吻宣称社会变革的希望应寄托于新一代的青年。陈独秀办刊从侧重思想启蒙到转而讨论政治,体现了近代传媒与舆论变迁的关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舆论史变迁的阶段性递进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系统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南宋至明中叶的以祭祀岭北学者为主,转向明中叶后以祭祀陈白沙等广东本土学者为主。这一祭祀系统的改变,标志着广东书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0.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