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602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2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72.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先生克服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现象,不仅创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歌文本模式,而义还在新诗的戏剧化文本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前,研讨闻一多的诗歌文本体式对推动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多样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形式,显现着孔子的诗学理论。其论在儒家大文化背景下,注重诗的内在涵义,注重诗篇的整体建构。汉代诗学虽日传其衣钵,却背离孔子诗论之旨,以经学家法来训诂释义,将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说教。朱子诗学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变动增益,多所创见,凸现朱子诗学改造儒家思想并将其推向高峰——理学体系渐趋形成的文化传承的深厚张力。  相似文献   
74.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表现出诸多异于传统诗文的“另类”特质和社会功能,其中,娱乐功能便是唐宋词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功能之一。唐宋词的娱乐功能具有全民化和重感官享乐的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表现出宋人对文艺本质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再发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5.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现实。诗歌的形象有其独具的特征,跳跃性、主观性使诗歌更具启示性、感情性和感染力。在诗歌的创作欣赏中,注重形象的选择,提炼和塑造,恰到好处地“分布”形象,恰如其分地理解、再创造形象,使诗歌向人们昭示出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独特深厚的意境,正是本文所力图探讨的主旨。  相似文献   
76.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77.
悲情政治是政治的基本形态和最高追求。悲情政治以对立为基本元素,以生存价值为动力,以独立意志为基石,以乐观主义为本质要求。毛泽东极具悲剧精神的诗词创作,艺术地再现了悲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8.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审美内涵并不局限于言、意关系上的"无辞有意",其审美范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言而妙"、"无迹而神"和"无理愈佳"。  相似文献   
79.
时代不同,诗歌情感自然呈现差异.本为悲情萦绕的送别诗,在盛唐和晚唐却有着不一样的滋味,这不仅仅是“悲”的程度深浅所能概括的。笔者以《文苑英华》所收诗歌为例,并重点分析送人赴任之作,以突现其差异。  相似文献   
80.
"理趣"诗是宋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历来褒贬不一.应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审视三个方面对宋代"理趣"诗进行文化阐释,通过整体观照,给予宋"理趣"诗一个客观公正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