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2篇
教育   201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在这部戏剧中,阿瑟*密勒一方面通过运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以及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以推销为职业的小人物在奔波中空忙,并在梦想幻灭中走向死亡的悲惨一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对威利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刻画,密勒敏锐地洞察到了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深刻揭示了以金钱为唯一价值原则的现代社会对生活的抽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和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歌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3.
在《屈原》中,郭沫若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同时,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注入了此剧,展现了在生存中体验希望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战斗观和人生观。《屈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屈原与郭沫若的结合,是极为艺术的,是充满希望的,因而,也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34.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反思,为其时代的女性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正是这种思索的具体体现。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与道德观,她的温情、爱体现了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观,她的死既彰显了基于人本道德观的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作者思想无法让其时代的女性超越自我而最终罹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5.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小说巨大文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成功塑造,本文通过盖茨比的理想追求,梦的失落,无奈的死亡,以及最终其精神的影响和道德的回归,重新阐释了盖茨比“救世主”——耶稣的身份形象。  相似文献   
36.
《伤逝》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活跃,因此,对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作再讨论,以接近或符合文本凸现的意义十分必要。以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理论作参照的分析,意在揭示《伤逝》文本外化着鲁迅“历史的中间物”思考,呈现出超越男性中心意识的特质。  相似文献   
37.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38.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39.
爱伦·坡的诗歌蕴含着对书写与死亡之关联的文化沉思,他将死亡的场景予以寓言化。这种哲学视界的解读呈现了隐含在爱伦·坡的诗歌中的一个深刻悖论,他一手呈现了令人恶心的死亡景观,另一手又指引着追寻虚灵真实的希望。他对生命的形而上思考,就升华在这个悖论所标示的两个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40.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