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329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98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通读”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读《玉阶怨》、《怨词》、《行宫》三首宫怨小诗,文本资源得到整合,审美视阈得以拓展,不仅开掘了每一个文本的文化、艺术蕴蓄,并且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捕捉到文本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审美的信息,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相似文献   
92.
周馥、周学熙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实业救国",在中国近代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周叔弢已进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家这150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典型实例,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3.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然科教科书编辑者。讲求实学、救世济民的理想和对自然科教科书作用的认识,是他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动因。他提出了选择教材的"四要件"思想和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并贯彻和体现在其所编辑的自然科教科书内容中。他编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启民智、育新人的历史作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5.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的元语言交融,促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诗、禅与现实世界的元语言冲突,带来阅读的晦涩感.较低层次的晦涩,因“用钥匙砍柴,用斧头开门”的元语言误用而起,一般可以解决和避免;较高层次的晦涩,则为漩涡状态的复义,实乃诗歌的绝妙艺术.  相似文献   
96.
作为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一枝独秀的美艳"牡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鬼之"虚情"对己,以人之"实礼"待世,实现了其人生价值追求的最大化。同时,对人性中潜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使其不仅在同类文学形象中独树一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审视现实的空间和角度。  相似文献   
97.
由现存的11座徽州古戏台共同构成的"祁门古戏台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福堂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聚福堂古戏台继承了祁门古戏台"祠内戏台"的典型建筑布局形式,属于活动式戏台,其在建筑形制上更是继承了徽派建筑形制特点。由聚福堂古戏台建筑布局形式入手,分析了古戏台的建筑形制特点及其典型价值特征,探讨了徽州古戏台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98.
杜甫于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携眷来到秦州。诗人选择秦州寓居的原因,除投亲靠友外,尚与自己的体质有关。杜甫属于畏热体质,他要选择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作为落脚之处,以使自己的畏热体质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而秦州气候凉爽,因而成为杜甫西行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99.
陈独秀和吴虞是五四时期反孔排儒的健将。他们的反孔排儒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其产生的根源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状、化氛围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陈独秀和吴虞的反孔排儒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0.
陈晓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108-109,114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艺术成就,并且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历代诗人所效仿,并被其它艺术形式所借鉴。文章着重分析《陌上桑》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