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社会性媒介使用与隐私意识法律化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赋权的社会性媒介作为社会结构的功能性元素,其"社会性"媒介使用特质的彰显应以隐私保护的理性认知与适度、合理限制为条件。隐私意识法律化需考虑:个人信息与事项是否关涉人格尊严,私情信息属违背道德或是违法犯罪行为,私人信息与事项是否属于共同隐私,私人行为是发生在公开场合以及公开私人信息是否属于善意且不得已。网络运营商作为"善良管理人",法律应遵循公正原则赋予其合理责任与监管义务。  相似文献   
52.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4):281-302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questioning practices in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do identity work. Drawing upon the discussion discourse of a Ph.D. department's weekly colloquium,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sources, three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identity are identified that are routinely at stake for academic presenters in discussion periods: their knowledgeability, originality, and level of intellectual sophistication. We identify and describe questioning practices that support and challenge these desired identities.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discourse shows how use of marked and unmarked question forms implicate a question recipient's knowledgeability level, how time references and interest queries imply a person's degree of originality, and how lexical choices can problematize presenters’ intellectual frameworks, which in turn can become challenges to their intellectual sophistication. The concluding section considers how the identity—implic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developed and used in the paper could become a useful new methodological tool and sketches ou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questioning, politeness theory, and a current metatheoretical debate about inquiry.  相似文献   
53.
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基模分析方法,在分析江西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基模和对策基模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引入相关数据,构建消除成长上限基模的顶点赋权模型,并提出综合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4.
5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员工发展的平台,员工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二者共生共荣不可分。以社会交换理论为研究基础,探讨员工-组织交换、员工心理授权、研发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认同感对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运用SPSS和AMOS对583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员工-组织交换、心理授权、企业发展战略对科研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研发管理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心里授权感呈现负相关关系,甚而会负向影响创新绩效。组织认同感不但正向影响科研创新绩效,而且在员工-组织交换、心理授权、企业发展战略、研发管理与科研创新绩效关系间起到中介和正向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有助于指导管理者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实施员工组织关系,并积极引导其根据研发活动的复杂性和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合乎自身实际的研发管理策略,以提升研发效能。  相似文献   
56.
运动能有效改善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动作、认知及社会交往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失权""失能"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基于赋权增能视角,对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的内涵进行解读,剖析现阶段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发展的路径:(1)顶层设计,制订专项政策法规;(2)跨界合作,建立多维协作机制;(3)转变职能,打造社会支持平台;(4)整体发展,突出体育学科地位;(5)促进融合,发挥体育游戏的康复效能;(6)夯实基础,创建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