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教育   770篇
科学研究   80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736篇
综合类   34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革命”和“启蒙”两方面去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与材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特定的时代情绪才是这一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与触发剂,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出“五四”新文学十年我国文学演进的脉络顺序与文学场景。  相似文献   
42.
“9.11”事件之后,美国加大了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民主自由价值的力度。布什政府借“反恐”之机,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所谓的“流氓国家”与“失败国家”实施“民主改造”战略,不但采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政权变更”,而且企图主导它们的“国家建设”进程。布什政府的“民主改造”战略本质上是为美国霸权服务的,必将遭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抵制,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初叶“亚洲的觉醒”革命风暴作为现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序曲 ,对亚欧之间殖民地 (附庸国 )与宗主国的依附关系形成强有力冲击。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亚欧关系的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对其亚洲殖民地的控制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成为欧洲殖民体系崩溃、亚洲民族新生的历史催化剂 ,使亚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此外二战期间亚欧大陆两端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同仇敌忾、互助合作 ,则成为该时期亚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4.
《金文的世界》是日本学者白川静依据铜器铭文论述殷周社会历史的著作,该书见解独到,影响深远。笔者在该书中译过程中,将其金文释文、注解、断代及古代史实,与国内卓工成就的金文考释著作仔细核对、彼此验证,于此翻译与校补13器,纠正白川先生援引文献的错误一处。  相似文献   
45.
朱镜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1年牺牲前,发表了若干有关对二次大战及相关问题认识的文章。他对二次大战的认识甚为精辟,而且很有预见性,显示了其职业革命家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46.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酒疏狂,对此,宋代词人在行为处事上都存在着隐性接受。唐宋词中"酒"的意象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伴随着以疏狂为代表的文人化情感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7.
美国退伍军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残疾退伍军人则是特殊中的特殊。在既享受国家基本退伍福利的同时,二战残疾退伍军人还享受针对身体残疾设计的收入维持性福利、就业优待、医疗福利和残疾辅助装备等福利政策。这些福利政策,既能维持竞争力受到损害后残疾退伍军人的生存,也能保证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不降低,有利于退伍军人身份的顺利转换,以及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48.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大学应该成为新启蒙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因本土思想资源的缺乏和启蒙精神的异质性而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更多的启蒙责任。文章厘清了"新启蒙"的概念,回顾了中国艰难的启蒙之路,主张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以普世价值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使他们成长为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49.
随着教育部对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改革和调整,现行版本的教材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现行世界古代史教材,成为各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incipal arguments found in the work of Paulo Freire concerning policy and ethic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It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dominated by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promoted by variou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 beginning in the 1980s and then looks at the feasibility of an alternative Freirian view. The work of Paulo Freire celebrated the liberating role that public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play in the training of citizens and professionals, that is with a critical and ethical conscience, committed to the needs of the locality, region and the world. All this is in clear opposition to what has happened to Lat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fluenced by neo-liberal reforms over the last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