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2.
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平凡女性的日常生:舌为描写对象,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平淡中见真齐。门罗在小说中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阐释。展现出后女性主义区别于激进女权主义的小人物式超越男权中心,以实际行动和担当代替消极反抗。通过塑造各种平凡女性的形象。实现了女性作为他者话语的无意识存在,以及社会独立个体的身份认同。后女性主义小说的无意识叙事,将历史文本化,以集体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3.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既是女权运动的产物,又是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结果。它具有斗争性、普遍性、矛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它影响广大但也面临着自身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4.
美籍华裔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边缘,她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归属何方,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谭恩美在《正骨师的女儿》中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赋予这些边缘无根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最终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5.
全文通过对贵州省8县(市、区)31所学校的调查表明,由于受"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教育水平差异的制约,乡土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且女性在乡土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女教师在乡土教育中享有更少的话语权,教授乡土知识的幸福感也大大低于男性;女家长在获取、接收、传播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处于劣势;虽然女学生学习乡土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但背后却隐含着成长与就业中的不平等。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融入乡土教育政策中;破除观念,让女性在乡土教育政策宣传中拥有平等的知情权与传播权;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唤醒女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女性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女性主义的价值立场使其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定位各种传统价值观念的一个新的尺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成就表现在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上,并在解读中重塑自我。对《阿诗玛》的重新解读为我们重新认识《阿诗玛》这个彝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文本提供了一个其他任何批评理论都无法代替的新视角。这部叙事长诗通过阿诗玛的命运,探索了彝族女性对自由的渴望,揭露了男权主义长期以来对妇女的压制,由此折射出彝族妇女艰难曲折地反抗命运、勇敢地走出父权制笼罩的阴影,走向主体性自我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107.
108.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期翻译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翻译。该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Mrs Dalloway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文本过程中的女性意识显现。  相似文献   
110.
Lesbian prostitute Aileen Wuornos was popularly termed “America's first female serial killer.” Between 1989 and 1990, she killed six men, later testifying they had raped or attempted to rape her. By analyzing media coverage of Wuornos’ story, I argue that Wuornos’ incommensurability with available stories of women who kill illustrates the need to expand the rhetorical resources that make female violence and victimage intelligible. After demonstrating that Wuornos’ gender transgressions were disciplined into intelligible terms by understandings of criminality as an already spatial and gendered category, I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trouble” Wuornos poses to feminist and queer cultural poli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