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和言外之力的定义,并据此引出语用模糊的概念,接着尝试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探讨了《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语言,从而发现了其语言魅力的部分原因在于灵活地运用了语用模糊。因而发现语用模糊在《哈姆雷特》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话策略,这也为莎翁戏剧语言巨大魅力找到了一个新的语用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来自边缘的声音--论《哈姆莱特》中的小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第五幕墓地场景中的小丑的在场极为典型地体现了《哈姆莱特》中的狂欢精神并实现了消解、颠覆官方文化及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解放的意识.  相似文献   
33.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4.
索尔贝娄第一部小说《挂起来的人》的主人公约瑟夫,在等待入伍的过程中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没有生活重心,挂起来的人。他与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文章分别以哈姆雷特式孤独、失语和延宕三个方面对约瑟夫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5.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36.
在悲剧<哈姆莱特>当中,奥菲利娅出场不多,性格也不复杂,因此戏里戏外常常不受重视,犹如一个点缀.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内涵却极为丰富,从悲剧性的角度考察,奥菲利娅的悲剧既是好人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37.
Brown和Levinson的普遍礼貌模式以及G.Leech的普遍礼貌原则的提出对研究语言中的礼貌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所谓的普遍礼貌,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受不同文化制约的个性。剧本《哈姆雷特》的英文原文以及其汉译版本中,交际者在言语礼貌的权势准则、适切称呼准则以及婉言表情准则等的使用方面各有不同,可见,礼貌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成不变的普遍现象,而是受不同语言文化所制约,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38.
The play within a play has long been understood as Hamlet’s attempt to catch the conscience of the King. But is that all it is? Perhaps there’s more to the Murder of Gonzago than either Hamlet or even Shakespeare, himself, intended? While the narrative of the Player King and Player Queen clearly works to tap into the private guilt of King Claudius, it also does much to reveal the hidden psychology of Gertrude, a woman whose motives and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s are often concealed to the audi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se the play within a play as a meta-text through which the reader can learn to decode, first, who Gertrude was, both as a wife and a person, prior to Hamlet Sr’s death, and, second, offer an explanation for why she remarries so quickly in the wake of her first husband’s murder. In this sense, though Hamlet designs the play within a play to gain ocular proof of Claudius’ crime, he may unconsciously also do so to catch the conscience of his mother, and thereby better understand himself. The play within a play within a play’s the thing.  相似文献   
39.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运用《论崇高》中所阐述的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细致分析,从而说明这部作品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40.
《哈姆莱特》的阐释多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囿,因而在阐释与批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如果在1601年的英国基督教化与中世纪英国宗教戏剧的语境中解读《哈姆莱特》,则可以看到:剧本表现的是一个类基督教圣徒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哈姆莱特》与《圣经》的《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