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以高贵多思和执着勇敢而闪烁着哲学的光辉,对二者精辟的解读历来层出不穷。针对屠格涅夫"二元分裂"论,从精神方面的内在关联评析二者典型性格的同质复合因素及意义。这些同质复合因素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2.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63.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相似文献   
64.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65.
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莱特》围绕复仇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各个人物形象。其中,尤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刻画最为鲜明、鲜活和真实。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为线索,分析其内心情结,可以更好地把握戏剧内容,深入挖掘戏剧主题。  相似文献   
66.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67.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除写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外,还写了大臣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两种复仇方式此起彼伏,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从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和复仇结果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复仇方式的异同,并试图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帮助读者对当时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比,探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中国元代杂剧大师之一纪君祥的名作《赵氏孤儿》两大名剧的题材取向、剧情结构、剧中人物特征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69.
西方著名的古典美学家和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中提出了理想性格说,而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其不朽名著《哈姆雷特》中构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生动形象。依据理想性格说,文章透过对哈姆雷特的言行举止的分析,全新诠释了其性格衍变的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70.
哈姆莱特处于传统的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的文艺复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哈姆莱特激烈的内心冲突,使地在信仰和理性无所适从。而残酷的现实义逼迫哈母莱特担当复他和重振乾坤的重任,复杂与基督教神学观念发生冲突。而理性精神又不足以支撑他重振乾坤,最母导致了哈姆莱特陷入沉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