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19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作用,明确指出:多党合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化;重视人民政协在多党合作中的纽带作用;为多党合作注入协商民主的内涵,提高多党合作的科学化水平;强化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把多党合作拓展到祖国统一大业中;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德育工作的发展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根据国内外情势的深刻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德育工作。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邓小平、江泽民的德育思想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新体系。文章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核心理念、根本目标、主要内容、重点对象、思想基础、战略任务与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3.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遽失,权力斗争骤然加剧。结果,胡汉民“失却了把握中的国府主席”。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遂由胡汉民移向汪精卫。8月,“廖案”以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暴升,中央权力结构重心再由汪精卫移至蒋介石。蒋介石意外地成为中央权力重组的最大赢家。中常会成为新的党权核心。这是党权内争、党权与军权博弈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回顾胡适、张慧剑、何泽翰、陈汝衡等人对吴敬梓交游资料的发掘,在他们的基础上作又有所增补,并运用这些资料,深化了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时期,湖北巡抚胡林翼以天下为己任,重视人才,组成庞大的官僚集团群体,筹兵筹饷,不仅在湖北战胜了太平军,还支援了皖、赣、湘、豫、浙等省,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其作用仅次于湖南。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1937年8月14日,中日空军在杭州地区上空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空战。对这次空战,《东南日报》作了声势浩大的报道,报道内容也十分翔实,不少还是独家新闻。"八·一四"空战揭开了抗战和"二战"空战的序幕。《东南日报》对这次空战的报道,也在新闻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