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教育   7462篇
科学研究   58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00篇
综合类   428篇
信息传播   1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459篇
  2013年   588篇
  2012年   667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671篇
  2006年   590篇
  2005年   584篇
  2004年   517篇
  2003年   520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创新的源泉在于发散思维。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92.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社会整体环境使得大学生的相对就业能力下降;由于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热点地区出现供严重大于求的局面;高校大规模扩招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无论是高校、社会、还是大学生个体都应该进行反思。提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94.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翻译理论传统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思维方式在悟性和理性、形象和抽象,历史和超前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和制约着中西翻译理论传统在研究方法上概括笼统与条分缕析、语言表述上含蓄与明了、论证形式上应用型与理论型、微观与宏观以及学科形态上保守单一和开放多元的差别。中西翻译理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可以从中西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差异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995.
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荣辱观不仅有利于践行,而且能够从思想传统和现代精神的层面来加深认识,使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理解和弘扬。“八荣八耻”提出的文化意义,就是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荣辱观去引导人、培养人,去规范人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精神的凝练,是新时期道德规范的提升与创新。社会上存在荣辱观颠倒现象其文化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文化大革命”反文化的危害和多元文化撞击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要加强纪律、法律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庄子的思想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而这些不同的层次在其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庄子的整个论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日常思维、相对性和道。日常思维是最终要消解的对象,相对性是消解僵化的日常思维的工具,而道的作用则在于从终极的意义上消解日常思维和相对性。论者往往只看到了其中的某个层次,因而冠以“相对主义”或“绝对主义”,这就把复杂的思想现象简单化了。因此,理清不同层次的意义及其作用,对于理解庄子的整个思想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97.
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对后世道家美学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很值得深入研究。他在实践上师承前贤,深化了内功,理论上以道为主,三教合一,形成了卓然高标、隐逸度世、修身养性的道家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98.
孟子与荀子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论等几个方面均有异同,分析其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999.
Owing to the popularity of tablet computers and smart phones, e-book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However, conventional e-books are mainly design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ultimedia, implying that student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memorizing and comprehending what they read from e-books, while seldom engaging in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is study, a problem-posing framework is proposed for developing an interactive e-book for guiding students to observe and pose questions. An experiment on an elementary school natural science course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participants were 46 fourth-grade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blem-posing-guiding interactive e-book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and deep motiv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did not increase the students’ cognitive load owing to the provision of proper supports during the problem-posing process, which has generally been identified as a challenging task.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ir views concerning evidence and expert opinion of 10th‐grade students, accessed by a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in the context of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the cause of flood disasters, and personal epistemology identified by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LEP). Students' responses to the open‐ended questions showed that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flood issue, most students rely heavily on direct and numerical data to draw their conclusions, while experts represented a source of conclusive information. The LEP scores indicated that, in terms of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students were mostly at the stage of the ‘multiplicists’ in Perry's model.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view towards evidence and expert were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epistem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