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13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6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太平御览》征引了古代经史子集书2800多种。引文按照全书所分的55部编排,全部引文遵循中心词突出的方法,围绕各类目选择材料。同时,根据引文出现的不同位置和作用,编者还运用了互见法、又见法和存异法等。  相似文献   
92.
以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期拓宽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领域。首先简要总结了主位推进的研究成果,然后阐述了主位推进模式的五种基本类型,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在毛泽东诗词翻译应用中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93.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有很多,但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清诗的重要特征,那么群体性和文化性就成为我们研究清诗的两大基本视角,或者说研究方法。清诗地域性和文化性在清代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中具有突出体现,本文通过对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梳理,告诉我们不能只立足于研究清诗作品,而要采取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才能得出符合清诗发展规律和发展事实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94.
明代何景明曾在《杂言十首》中谓:"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他的这种"文体代变"的文学观念虽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萌芽,却有些过于绝对,言于轻率。对当代学者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和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这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两位学者在诗歌研究上的差异,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宋代诗歌的独特地位和魅力,对宋代诗歌作出更加公允的判断。  相似文献   
95.
In this essay I offer a series of autobiographical ruminations and poems for inviting readers to reflect on poetic possibilities for conceiving and fostering the well‐being of teachers. As an educator, I am confronted daily with challenges. In order to sustain my spirit and energy, I turn to poetry, both reading and writing poetry, and I find in poetry a location of wisdom, sustenance and hope. One of my great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is that the demands are so relentless that even the most dedicated teachers often experience burnout, dissatisfaction, ennui, hopelessness and despair. Therefore, I claim that teachers, both beginning and experienced, should learn to know themselves as poets in order to foster living creatively in the pedagogic contexts of classrooms and the larger pedagogic contexts outside classrooms. I invite both new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to 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of a phrase like ‘living poetically’. I seek to contextualize the more practical and pragmatic considerations of teaching in an understanding of pedagogy as a poetic, emotional, personal, spiritual commitment and experience. My claim is simply that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by giving attention to poetry and poetic knowing and poetic living. I am learning to live poetically, and I am learning that the heart of pedagogy is revitalized and sustained by poetic knowing, being and becoming. Poetry engages us with language, nurtures the inner life, acknowledges the particular and local, encourages us to listen to our hearts, fosters flexibility and trust, and invites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living.  相似文献   
96.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学士并开一代诗派。师徒之间诗文酬唱频繁,友谊非凡。从他们大量的酬唱诗文来看,二人之间的友谊体现在他们生活志趣以及人格理想上的相知相通,诗歌艺术上的交流切磋、争奇斗巧和宦海沉浮,人生遭遇中的勖勉与慰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7.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98.
钱陈群是清中期的一代儒臣,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巨大,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诗歌4000余首。其中亲情诗、民生诗、题画诗、唱和诗从艺术和影响上都比较大。钱陈群的诗歌取径较宽,重性情与学问,上窥汉魏、下综唐宋,出入韩、白、苏、陆之间,自成雍容温丽,和易流转的盛世平和之音。  相似文献   
99.
“气”是方东树诗歌批评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方东树认为诗歌必须有“气”,有气才有生命,才能活;在诗歌章法上,方东树提出“气脉”之说,要求诗歌“气体高浑”,血脉灌输,又要曲折变化,往复顿挫;在诗歌风格上,方东树强调了“气势”,尚刚健之风,反对“气骨轻浮”。  相似文献   
100.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