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3篇
教育   935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5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滥觞和原型。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据和运用对应现实、具有直观具体性的象形思维;阴阳说则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而往较高程度抽象性发展的结果;两者的合流,从思维角度看,亦是依据于象形与会意思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72.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激烈变革。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在丰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限定了民族社会发展逻辑和认知模式的走向。边疆、边界概念的实践化是边疆族群政治性角色得以创生的力量。民族国家是唯一能够赋予此角色的重要行为体。20世纪后半叶,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逐渐强化,使曾被松散定义的边疆及族群,因此获得政治意义上的归属。流动的族群享有了作为“边民”的社会定义,并担负起表述国家共同体意志的责任和义务。民族社会由此滋生出异趣于传统的模式,呈现出嵌入与内生秩序交织的态势。二者会同性的交合结果导致民族国家的整体性框架遭到意义层面的剥离,国家认同面临被冲击的危险。  相似文献   
74.
对于许地山的名篇《缀网劳蛛》历来认为其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宣传了许地山的佛学思想。其实这不过是一层外衣,从主人公尚洁身上透露出的是儒学的积极入世和道德修身,是宠辱不惊的为世之道。  相似文献   
75.
在读张玉金先生《谈今本〈老子〉中被删掉的虚词》一文时,笔者对张文示例7中"安"的词性和词义有不同意见。张先生认为"安"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笔者则认为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本文通过对两种用法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具体语境,认为在楚简《老子》的这段话中,"安"应当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6.
浅谈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从中感受美声与民族唱法咬字、吐字的区别,从而了解应该怎样更好的歌唱,具体分析这两种歌唱方式语言的区别,总结两种唱法的发音技巧。  相似文献   
77.
吴若本《杜工部集》是较早的杜集定本,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曾以之为底本,然其原本已经佚失。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对吴若本的真伪提出十点质疑,并最终认为吴若本并不存在,乃钱谦益伪造之本。此后张元济又提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乃是吴若本。受其影响,洪业也改变了最初的观点,承认此本确为吴若本。不过这个观点经过此后学界的反复讨论,最终被确认是错误的。吴若本虽已散佚,但仍可从《钱注杜诗》中探寻其概貌。该本保存了南宋初年杜集编纂的原始面貌,具有珍贵的文献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78.
以广药集团与加多宝集团之间对王老吉商标权的争夺战展开论述,从加多宝如何营造王老吉这个品牌为起点,分析商标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正向作用,验证商标权的增值与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9.
在老舍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于理想人物的构建.他们有的通过消解自身以实现新的进步,有的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做着注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挣扎,还有的则以生命为代价,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力图守护个体与民族的尊严.这种种抗争固然方式各异,但无不带有悲剧性的意味,而正是在这种悲剧性抗争的表现之中,凸显出老舍内心的受难意识及对于生存价值的丰富思考.  相似文献   
80.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