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7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重内固本和儒化生命主义的哲学路向使他相信解决中国问题的工作必须从乡村入手,依赖乡村人自身的力量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慎变求稳的动静观、中庸调和的宇宙观及儒化的实用主义,使其乡村建设运动必然走上发展合作经济、平民教育等事业的改良道路。  相似文献   
42.
梁鼎芬一生中多年掌教书院,先后主讲端溪、广雅书院,任两湖书院监督、两湖师范学堂监督,他极力倡导书院藏书,是书院藏书的忠实践行者。论文介绍了梁鼎芬致力于书院藏书的生平事迹,并分析了其推行的书院藏书之量大、面广、制度完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3.
李桢 《科教文汇》2011,(23):91-93
成都武侯祠是四川旅游景点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也是四川导游考试中经常涉及的景点。在中职导游教学中,采取文学鉴赏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侯祠,更生动地讲解武侯祠,并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是将文学鉴赏融入导游教学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4.
梁启超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关注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幼学教育思想。他重视幼学教育、严格教师质量,并且创新幼教方法,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儿童启蒙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5.
文化是实现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齐梁时期国家文化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总集的编纂。齐梁时期的总集编纂,其目的虽是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文化,但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因为总集本身就是众多作家作品之合集,其文化的包容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编纂的公正,则显示其文化政策的平等性。这种文化政策相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而言,是相当进步的,极大地促进了齐梁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新文化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46.
许多思想家或学者都从道德方面论述自由,康德甚至直接提出了道德自由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新民丛报》学人。道德是反抗社会的奴役和束缚,从而走上自由的最后一块阵地。没有了道德,自由也就不复存在,所谓的自由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虽然道德是中国几千年来圣贤君子所特别强调的,但是中国的道德并未随社会的发展产生出自由秩序。当《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中国的道德和西方的道德有共通之处时,便将西方的道德自由理念引入中国,并拿起道德的武器来争取自由。  相似文献   
47.
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旗谱》之所以影响至今,其原因有三:从酝酿到诞生长达23年之久,显示了作家准备之充分,经验积累之丰厚,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殊性;作家对五四文学和外国文学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有过丰富阅读积累,创作出长篇小说《红旗谱》,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支撑;创作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支撑,使《红旗谱》在革命历史建构和审美建构过程中保持了平衡和张力,小说的魅力依然未减。  相似文献   
48.
以石家庄市栾城县窦妪镇梁英敏墓碑为切入点,从清代科举制度、地理志、人物志等方面进行梳理。尤其是碑铭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时间、过程等情况,为研究清代科举考试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49.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相似文献   
50.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